• [行业资讯] 卫星物联网,不可估量的未来
    物联网的概念可以追溯到1980年代初期的一台可乐贩卖机。这个售卖设备放置在著名的卡内基·梅隆大学,它也是全球第一台隐含物联网概念的机器。这台可乐贩卖机可以连接互联网,在网络上检查剩余库存,确定后续供应的可乐数量。1991年,普适计算之父马克·维瑟发表了“21世纪的电脑”一文,文中谈及到的普及计算概念为后续物联网的发展开拓了重要的道路。而如今,物联网随着软硬件技术的发展,逐渐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之中。市场对物联网的需求是如此巨大,即便最乐观的预测也落后于市场的实际发展。物联网的直接用户并非人类,而是人类所拥有的各种资产。对于生活在工业化社会当中的我们来说,每人分到几十个乃至上百个终端其实是很正常的事情。除了私人的交通工具——汽车、电动车、自行车之外,我们还会用到一些公共交通工具,例如飞机、高铁、地铁、公交车、共享单车等等。如果把用于各类服务的商业资产也算在内,例如物流平台、物流设备、能源设施等,我们每个人所连接的终端数量是非常多的。在个人使用的基础上,如果出于环境保护、自然灾害预警等需要去监测山体、河流、大气、野生动物等等自然存在,物联网终端的数量可以说会达到一个天文数字。万物互联的时代|by Wilgengebroed on FlickrWikipedi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Share Alike 4.0 International即便是如今这样发达的物联网服务,想要完成这样的海量连接,也只不过刚刚迈入门槛而已。在万物互联的需求下,卫星物联网的技术应运而生。中国的国电高科公司针对卫星互联网产业开展了天启星座计划。目前,计划中全部卫星的部署正在稳步推进,有望顺利实现。天启星座作为国内目前唯一开展的多星组网数据运营的低轨物联网计划,自从2018年部署第一颗卫星以来,就在我国物联网建设和运行中起到了非常重要作用,从电力物联网、海洋牧场、智能集装箱、生态环境监测、森林防火到智慧农业等领域,均成绩斐然。卫星互联网想象图|Pixabay不过,目前的物联网服务还没有充分抵达终端,普通消费者也还没有产生购买卫星物联网服务的迫切需求,其主要的商业应用领域在于大宗资产的相关领域。比如资产跟踪对于银行和保险公司而言非常重要,而卫星物联网技术可以不受地形、地物影响,充分的覆盖到全球每个角落的手段,因此,银行和保险公司就会非常需要卫星物联网服务。全球资产跟踪并不是一种杞人忧天,资产在流动的过程中充满了各种无法预测的危机。在2020年3月,长赐号货运船卡在了苏伊士运河,但有相当多的货主并不知道自己的货物就在这艘船上。如果在当时,货运船在一些高价值货品的集装箱配备卫星物联网终端设备,这些资产的主人或背后的保险公司就可以及时采取行动来减少的损失。否则就会重蹈长赐号货运船的覆辙,一船卡主直接导致超过400艘货轮在运河两端长时间的等待,事故发生时至少每日给全球经济造成高达4亿美金的损失。天启星座08星也被称作“平安1号”,就是因为卫星互联网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障资产流动情况的知情权,减少因意外产生的各项损失。天启星座计划作为国内首颗由计划运营商和金融机构联合发射的物联网卫星,支持多项物联网金融服务。。在海南的崖州,建设有国家育种基地,那里地势偏远,有大量的地区没能覆盖地面通信网络,而卫星物联网监测设备就可以弥补这一区域的网络空白。卫星物联网检测设备在这里采集到的数据能够与国电高科运营的智慧农业平台上的遥感等数据相结合,经过数据分析和研究后,精确监测当地的地表温度、土壤酸碱度和湿度、降水量、风力、水质和灌溉等种植情况,不但为农业科技人员开展农作物精细化管理提供了精准的数据,还能为金融保险机构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自2019年起,平安银行开始启动物联网技术升级供应链金融计划。原有物联网系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短板,无形中限制了平安银行为偏远地区和特殊行业的中小企业提供服务。而引入卫星通信服务则很好的弥补了这一块的空白,帮助平安银行实现数据的全球化监测。低轨卫星互联网的终端具有低成本、小型化、低耗能的优势,这也进一步推动了低轨卫星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平安银行与天启星座计划的合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推动了卫星物联网在更多实体产业领域的耕耘,加快了卫星地面终端的联合开发进程,促使了更具普惠性、通用性、消费级的卫星地面终端的出现,从而让更多的小微企业乃至普通人享受到航天技术进步带来的好处与“金融+科技”服务的便利。天启星座的发展不断稳步推进,不但开拓了一批新的行业市场,也得到了地方政府的欢迎和支持。一个企业是否对市场足够乐观,也决定了其产能和服务能力提升的速度,尤其是系统升级的速度。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天启星座计划不光在民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也对自己的定位有了新的认识。作为一套在全球领先的天基信息基础设施,天启星座计划为国家科技创新和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重要的通信保障。卫星物联网是带动多领域发展的基础设施|Pixabay同时需要知道的是,卫星物联网的建设不仅会影响企业自身的发展,也会影响到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国电高科正在整合卫星物联网、遥感、5G、北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大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力度,着力培育壮大新的增长点和增长极,为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在我国实现自主可控、信息安全、智慧海洋等重大国家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我国的卫星物联网技术仍有待发展,但前景广阔。
  • [行业资讯] 中国信通院&平安银行:2022年物联网金融研究报告
    报告深入分析了当前实体经济转型升级面临的银行融资风险较高、企业融资成本较高、产融信息缺乏打通等融资难题,提出了物联网助力金融提升风控能力、拓宽业务范围,实现数据打通、增强分析能力,降低业务成本、提升管理效能,赋能信用体系、促进行业发展的四大新方向。报告提出了物联网金融在智慧制造、智慧车联、智慧农业、智慧能源、智慧物流、智慧基建的6大应用场景。同时,确立了物联网金融标准的框架,明确了监控对象、监管设备、业务流程、风控模型等具体内容。报告总结了物联网金融在终端质量要求、数据治理及流程、金融科技能力等方面的问题和思考,给出了物联网金融后续发展在生态建设、行业应用、金融服务方面的建议。报告旨在通过分享相关经验成果,推动建立健全我国物联网金融技术标准,加快我国金融行业数字化转型,助力我国金融科技不断创新发展和自主可控。
  • [行业资讯] 银行给茶树“戴上卫星手环”:平安1/2号的商业航天故事
    在广东紫金县,茶农温伟兵种植着一个300亩的茶园。每天巡视这么大的丘陵山地,按理说是个辛苦活。但是温伟兵不但不觉得辛苦,而且还打算把茶园扩大到3000亩。因为他的茶树都“戴着卫星手环”,连接到了物联网上。温度、湿度、土壤墒情,打开手机就可以知道了。“手环”只是一个比较形象的比喻,实际应用中,只需要在茶园安装数个上图中的卫星物联网设备,即可覆盖大片区域,24小时工作,监测茶园土壤、空气等数据信息。不但温伟兵知道,他的银行也知道。平安银行的“星云物联网平台”通过卫星传回的数据,24小时获悉茶园的种植情况,在给他发放贷款的时候,有更加充分的依据。而这些贷款,也让温伟兵扩张茶园的步子更踏实。不但如此,银行还通过卫星数据,知道温伟兵在扩张、销售上有什么困难,可以及时出手帮忙,培育和保护自己的优质客户。平安银行董事长谢永林在调研走访时对温伟兵说:“几年之后,如果你的茶园扩大到3000亩,产值将过亿,人均产值几十万,到那时,乡村振兴就真正落到实处。”平安银行董事长谢永林做客茶园物联网的梦想,是“万物互联”。这里的“物”几乎包括一切。不但包括人类制造出来的器物,也包括自然存在和生长的东西。在经济生活中,物联网的服务对象就是各种资产。而资产对于银行,就是命脉所在。银行属于经济运行的上层建筑,绝大多数普通人与银行的交往,不过是柜台与ATM机。但是,服务于对公客户的银行,必须对产业、行业和具体的企业,有深入而及时的感知。所以,银行往往对信息化的新技术有空前的敏感性,物联网也不例外。按照平安银行交易银行事业部总裁李跃的说法,自2019年起,平安银行就开始探索运用物联网技术升级供应链金融,搭建了“星云物联网平台”。一部分业务在结合物联网之后,可能会降低一些担保比例。目前物联网支持的授信规模累计发生额3000亿,整个交易银行表内外资产加起来是近万亿,不良率也较低。但在物联网平台运行过程中,银行也发现了一些问题——相当多的资产位于地面光纤网络覆盖范围之外,是很难连接到物联网的。其中,不但包括远洋航船上的集装箱,也包括农村山地上的果园,近海滩涂上的风力发电机,甚至包括草原上的牛羊。如何把这些资产连接起来呢?业内人士马上就会想到卫星。不过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到了工程实现的层次上,人们立刻就发现,传统卫星物联网设备的局限性还是相当大的。传统的卫星服务采用静地轨道卫星,卫星距离地球表面30000km之外,传输信号损耗大,因此为了保证良好的通讯质量,终端设备的功耗不能低,体积大、价格贵,而且耗电量很高。人们总不能每2个月就上山下海一次,给几十、上百甚至上千个终端都换一次电池吧?而且有的小客户,单笔授信只有45万元,他们如何用得起现有的卫星服务呢?于是,平安银行打算研制一套适合自己业务的卫星物联网系统。与相关卫星企业接触,这让卫星企业感到不可理解。但是互相了解需求之后,他们也逐渐意识到了银行参与卫星物联网建设的商业化可行性。星云物联网平台引入卫星,关键是终端。平安银行为此自己建立了一个10人团队,提出了三个关键的研制指标:首先是电池供电可以运行一年,这是客户对资产进行维护的常见周期。其次是价格必须在1000元以下,这样的低价才能推广开来。最后是操作简单,可以适应不同场景的需要。至于空间段,平安银行经过反复考察,选定了当时已经投入数据业务运营的天启物联网星座。这也是国内目前唯一能满足星云物联网平台需求的卫星系统。其他低轨道系统尚在建设当中,而且多数集中在宽带互联网业务,与星云物联网平台的需求不完全匹配。星云物联网平台的第一颗卫星,就是人们熟悉的平安1号(天启8号)。这颗卫星于2020年12月入轨运行后,平安银行供应链业务取得了很大的增幅。2021年,平安银行的供应链业务的发生额接近一万亿。平安1号的业务,不仅覆盖了中国的乡村、牧场,还扩展到了巴西和土耳其。中资公司在当地的设备上,也装了“设备手环”,设备运营情况数据通过物联网传感器传到统一的终端,直接与平安1号通信。到2021年底,包括卫星终端在内,星云物联网平台终端设备接入数量超1100万台,每天接入的数据量超过五亿条,落地20多个新型业务场景,覆盖10个行业,支持实体经济融资发生额达3000亿元。以“金融+科技”为战略指导方向的平安银行,走出了一条科技赋能金融,助力实现企业智能化、数字化经营的特色之路。正是因为业务扩展顺利,平安银行非常急切地希望看到平安2号卫星(天启星座19星)投入使用。这颗发射于今年2月27日的卫星,将大幅度提高星云物联网平台的全球覆盖率和数据更新速度,扩张平台服务能力,为更多的小资产客户提供服务。平安银行负责人表示,未来将通过与天启星座建设和运营方北京国电高科科技有限公司等合作伙伴,持续迭代升级“星云物联计划”,提升供应链金融服务能力,切实有力地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国电高科董事长吕强告诉记者,平安2号卫星与平安1号相比,采用了新的通信机制,在技术与性能上有了进一步的突破:通信链路更加稳定,地面最低5°仰角可以与卫星进行双向通信;通信速率更大,最高支持3.5kbps;卫星地面终端的通信模组尺寸更小、功耗更低,进一步有效降低终端铺设和使用成本。据悉,部分终端采购价格已降至几百元。如此,卫星通讯将不再高不可攀。未来,国电高科与平安银行等金融生态合作伙伴将持续推进“物联网+卫星+金融”产业生态建设,加速传统产业升级。吕强向我们介绍了“三步走”规划:一是按计划继续发射卫星,加快卫星星座基础设施完善;二是合作探索将物联网应用做成消费级、通用型、能够大规模推广的成熟商业模式;三是持续推动物联网卫星服务体系的推广和应用,探索更多物联网解决方案的应用场景。通过更多场景应用,规模化、消费级应用,降低整体服务客户的成本,真正落实减费让利,最终促进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
  • [行业资讯] 平安银行物联网卫星升空
    2月21日-27日,供应链金融行业相对比较热闹。政策方面:商务部等两部门强调发挥保单融资“白名单”机制作用,河南、广东、深圳等地相关部门出台政策,推动供应链金融布局发展。行业内:中信、浦发、兴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创新供应金融业务;山钢金控、联易融也有新动作~中物联金融委《一周动态》盘点如下:政策动态1、商务部等:发挥保单融资“白名单”机制作用强化供应链金融服务2月23日,商务部、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发布《关于加大出口信用保险支持做好跨周期调节进一步稳外贸的工作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在“做好跨周期调节,加大对外贸企业支持力度”上,提出要加强政策引导、强化中小微企业支持保障、促进对外贸易创新发展、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推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强化短期险保单融资支持等。在“强化短期险保单融资支持”上,《通知》指出,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发挥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引导作用,鼓励借鉴部分省市成功经验,积极推广“政府+银行+保险”和其他融资支持模式,并进一步引导银行结合外贸企业需求和外资企业特点创新保单融资等产品。积极协调地方出台相关支持政策,通过“再贷款+保单融资”等方式,精准滴灌中小微企业。中信保公司各营业机构要强化责任意识,用足用好地方支持政策和银行保单融资产品,提升保单融资规模。主动引导银行和中小微企业通过“单一窗口”、外汇局跨境金融区块链服务平台等渠道开展线上保单融资,扩大保单融资客户覆盖面。积极推动银行和外贸企业加强信息共享,充分发挥保单融资“白名单”机制作用强化供应链金融服务,为上下游企业提供增信支持和融资便利。(商务部)2、河南省政府:“十四五”现代供应链发展规划鼓励供应链金融2月23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布了《河南省“十四五”现代供应链发展规划》,目标在“十四五”时期,供应链综合竞争能力显著增强。培育形成装备制造、食品制造、先进金属材料、新型建材、电子制造、节能环保6个万亿级,汽车制造、生物医药、化工、纺织4个5000亿级和若干千亿级产业供应链,培育100家以上具有行业或区域影响力的供应链重点企业,成为全国重要的产业供应链资源配置中心。供应链创新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全省数字供应链创新与应用水平走在全国前列,培育5个以上全国领先的行业供应链平台。现代供应链金融成为企业融资主要渠道,供应链融资规模大幅提升。供应链绿色化水平明显提高,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体系、流通体系、消费体系初步形成。《规划》提出鼓励发展供应链金融。一是发挥供应链核心企业关键作用。二是做强做优供应链金融服务机构;三是提升供应链金融运行效率;四是优化供应链金融发展环境。(河南省人民政府)3、广东工信厅:引导和推动金融机构发展智能制造相关供应链金融2月22日消息,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布了《广东省智能制造生态合作伙伴行动计划(2022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进一步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智能制造生态。《行动计划》提出了持续扩容生态合作伙伴群、不断提升生态合作伙伴质量、深入推动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应用、着力营造智能制造发展环境等几大任务。其中在“着力营造智能制造发展环境”任务上,提出推动优化产教融合的制造业人才培养体系,鼓励加大引才育才用才力度,打造高素质、复合型智能制造人才队伍。进一步引导和推动相关金融机构加快开发符合智能制造特点的供应链金融、融资租赁等金融产品,创新智能制造金融服务方式。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和智能制造标准化工作,推动检验检测、计量认证、信息安全等和智能制造有效衔接。(南方日报)4、深圳宝安人民政府:推进知识产权证券化、供应链金融等服务创新2月23日,中共深圳市宝安区委、深圳市宝安区人民政府公布《宝安区关于支持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高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积极引导金融资本有序流向实体产业,助力实体经济强筋健骨。规划建设宝安湾滨海国际金融中心,高标准建设国际湾区城市中心和产业金融中心。促进金融持牌机构、风投创投、供应链金融等金融机构集聚,支持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海洋金融等特色金融发展。积极争取金融开放和跨境人民币改革创新试点,鼓励外资、港澳和前海金融机构在宝安设立分支机构。在“降低资源要素成本”方面。要求有效减轻企业各类负担和成本,稳定市场预期。充分发挥金融超市的平台作用,联合金融机构提供授信额度。推进知识产权证券化、供应链金融等服务创新,多渠道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完善工业用房租金指导价格发布制度,遏制租金非理性上涨。规范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稳定用工成本。(深圳市宝安区人民政府)行业动态1、平安银行:物联网卫星升空,升级星云物联计划,提升供应链金融服务2月27日,“天启星座19星(平安2号)”物联网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平安银行星云物联计划再添加一星。这也是平安银行与合作伙伴共同探索航天技术等高新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通过持续迭代升级“星云物联计划”,提升供应链金融服务能力,切实有力地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数据显示,截至发射当天,平安银行星云物联网平台终端设备接入数量超1100万台,落地20多个新型业务场景,覆盖10个行业,支持实体经济融资发生额达3000亿元。以“金融+科技”为战略指导方向的平安银行,走出了一条科技赋能金融,助力实现企业智能化、数字化经营的特色之路。借物联网之力,平安银行得以获取企业授权的第一手生产经营数据,打通产融信息壁垒,突破企业融资时常面临的缺乏抵押物、缺乏信用等问题,帮助企业“有条件”增信,让企业信用有效变现,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平安银行)2、微众银行与河南农担公司签约,开展线上农业融资担保业务2月22日,微众银行与河南省农业信贷担保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河南农担”)达成合作,共同开展农业领域线上融资担保业务合作,进一步深化农业融资担保服务模式创新,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此次创新推出的服务模式,将面向微众银行微业贷所服务的“三农”客户,由河南农担公司进行担保,结合双方线上化服务能力及大数据风控体系,实现对业务风险的有效把控,切实拓宽涉农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微众银行依托大数据风控、区块链等金融科技,打造出国内首个线上无抵押企业流动资金贷款产品“微业贷”,打通了小微企业融资难的“最后一公里”,有效降低了小微企业获得融资服务的门槛,在农业领域通过供应链金融模式与饲料、农机、化肥、种子、农药等行业的超过50家核心企业达成合作,深入触达现代农业各个产业领域。(共工日报社)3、山钢金控供应链金融投用可视化数据展厅:实时掌握交易数据2月25日消息,山钢金控供应链金融可视化数据展厅近日投用。展厅配置实时数据大屏和演示屏幕,全景展示运营数据,交易数据实时播报,运营数据实时掌控,通过可信数据资产的高效流转。目前,该公司舜信平台累计交易链突破 90 亿元,数智金控累计服务客户超过1000家,投放量超过125亿,普惠金融助力中小企业融资,业务布局辐射全国(山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4、上海钰翔集团牵手联信科技,打造供应链金融管理体系2月23日消息,上海钰翔科技集团与联信科技携手,通过数字化手段为供应商、金融机构、物流企业、施工企业等供应链上企业提供“交易赋能、服务赋能、技术赋能”。上海钰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打造业界一流供应链管理平台的创新型互联网集团。钰翔科技集团整合供应链上下游资源,基于真实的自偿性贸易、物流确权服务,通过活体检测、人脸识别、电子签约、GPS定位、全程监控、区块链等高新技术的应用,为供应商和终端客户提供一站式标准化供应链管理解决方案。钰翔科技集团与中国建筑、中国中铁、中国铁建、中国交建、中国能建、中国中冶、中国电建、中国核建、上海建工、隧道股份等近百家中国500强企业深度合作,为其提供专业、高效、高质的供应链管理服务。(河南热线)5、深圳前海联易融商业保理:100亿元ABS获深交所受理2月24日,据深交所固定收益信息平台显示,国海证券-泉融1-50期资产支持专项计划项目状态更新为“已受理”。据了解,该债券类别为ABS,拟发行金额100亿元,发行人为深圳前海联易融商业保理有限公司,承销商及管理人为国海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据悉,该项目发行人深圳前海联易融商业保理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年5月12日,注册资本8亿元,法定代表人为冀坤。目前,深圳前海联易融商业保理有限公司对外投资4家公司。(观点网)6、兴业银行:拟向新希望集团提供总额200亿元授信及融资2月24日,兴业银行与新希望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希望集团”)在福州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拟向该集团提供总额200亿元的本外币集团授信及其项下融资服务,重点支持新希望集团农牧食品、乳品快消、智慧城乡、冷链物流等产业,深化合作,携手服务乡村振兴。根据协议,兴业银行将围绕新希望集团中长期发展战略,发挥自身“商行+投行”战略优势,整合集团资源,在巩固现有业务合作领域的基础上,加强绿色金融、投资银行、项目融资、供应链金融、支付结算、现金管理、财富管理、国际业务、融资租赁以及零售业务等领域全面战略合作,实现互惠共赢、共同发展,致力于打造金融服务实体、助力乡村振兴的新典范,为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更大力量。(封面新闻)7、中信银行南京分行:助力连云港地区首单筑信凭证融资顺利投放2月24日消息,中信银行南京分行顺利投放江苏省连云港地区首单筑信凭证融资,标志着“筑链平台”在连云港基建供应链金融行业的发展进入全新阶段,成功打通业务全链,实现了基建供应链参与主体的融通创新、利益共享。中信银行南京分行辖属连云港分行与连云港筑链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紧密合作,通过“筑链平台”成功实现了基于区块链应收款的“确权签发、签收、拆分、流转、质押、保理融资”,实现了对供应商的精准投放,成功帮助供应商缓解了“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助力推动了连云港基建领域产融新生态和数字化转型。下一步,中信银行南京分行将持续支持连云港市供应链产业生态建设,借助区块链、云计算、物联网等数字科技,聚焦供应链金融综合服务,以融促产,产融结合,深度挖掘,普惠服务全链。(人民网)8、浦发银行上海分行:创新数字供应链金融 助力小微企业发展2月24日消息,浦发银行上海分行成功落地上海地区首单买方付息模式下国内信用证在线福费廷业务,围绕中型企业支持其上游小型供应商发展,努力为小微企业缓解资金压力。这是该行在数字化赋能普惠金融,解决小微企业融资困难方面又一积极尝试。浦发银行通过优化升级其数字供应链金融服务,全新上线了买方付息模式下国内信用证在线福费廷业务。该服务使得单户融资金额达到1.5亿元,显著增强了众多企业及供应商采用国内信用证为结算方式的意愿。通过该方案,浦发银行上海奉贤支行成功帮助其某中型客户快速解决资金需求。据悉,该企业所在集团是国内知名品牌化妆品生产商,在护肤、面膜、婴童产品等细分化妆品类市场中均有较高市场占有率。本次公司通过浦发银行提供的国内信用证综合贸融方案,向其上游的两家小型供应商支付材料款。该行凭借在线福费廷低风险、低成本、放款速度快、无需占用企业授信、灵活付息的特点优势,最终仅用两个工作日便完成了开证及在线福费廷的放款。
  • [行业资讯] “平安2号”升空,供应链金融服务升级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题
    2月27日,“天启星座19星(平安2号)”物联网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平安银行星云物联计划再添加一星。这也是平安银行与合作伙伴共同探索航天技术等高新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通过持续迭代升级“星云物联计划”,提升供应链金融服务能力,切实有力地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星云物联网”助力农业发展数据显示,截至发射当天,平安银行星云物联网平台终端设备接入数量超1100万台,落地20多个新型业务场景,覆盖10个行业,支持实体经济融资发生额达3000亿元。以“金融+科技”为战略指导方向的平安银行,走出了一条科技赋能金融,助力实现企业智能化、数字化经营的特色之路。目前,我国高度重视帮助中小企业的纾困发展和创新能力培育,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支持。而缺乏信贷数据与抵押物是中小企业在融资时常面临的一大桎梏。2020年12月,平安银行与合作伙伴共同发射的物联网卫星“天启星座08星(平安1号)”,拉开了平安银行通过物联网“连接天地”的序幕,该行成为率先自主建设“天地一体化”物联网金融服务的商业银行。平安2号发射现场。借物联网之力,平安银行得以获取企业授权的第一手生产经营数据,打通产融信息壁垒,突破企业融资时常面临的缺乏抵押物、缺乏信用等问题,帮助企业“有条件”增信,让企业信用有效变现,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本次平安银行与合作伙伴共同发射的“平安2号”卫星,与“平安1号”相比采用了新的通信机制,在技术与性能上有了进一步的突破:通信链路更加稳定,地面最低5°仰角可以与卫星进行双向通信;通信速率更大,最高支持3.5kbps;卫星地面终端的通信模组尺寸更小、功耗更低,有效降低终端铺设和使用成本。据了解,“平安1号”与“平安2号”两颗物联网卫星相继上天,通过配合协作,将为平安银行的企业客户提供更有效和更可视化的资产监控与控制服务。据悉,经过授权,企业无论身处何地,即便是深山、海洋、沙漠等偏远地区,也可以不受通信和地域的限制,将最全面的经营数据及时传送给银行,真正做到“客户在哪,数据在哪,服务就能跟到哪儿”,助力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实体经济。
  • [行业资讯] 2021中国物联网金融发展大会在京召开
      12月22日,平安银行、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联合举办了2021中国物联网金融发展大会。大会以“星云联万物产融共华章”为主题,汇聚行业力量,共同推动物联网产融发展,切实履行用科技驱动金融创新,用创新更好服务实体的使命和责任。  大会上午场,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副司长任爱光,平安集团总经理、联席CEO、平安银行董事长谢永林,广云物联网科技(广州)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总工程师魏然发表开场致辞。  任爱光对平安银行与中国信通院的合作表示认可,他提出,产业做优做强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双方联合探索出了物联网技术与金融信贷业务深度融合的新模式,不仅对推动产业发展、发掘物联网相关应用意义显著,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题。  “对于平安银行来说,在支持实体方面,一个重要的发力点就是聚焦小微企业。”谢永林在致辞中表示,平安银行搭建星云物联网平台,实现了以一个简单的设备传输企业授权数据,成功赋予了数据帮助企业获得金融支持、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两大价值。  广云物联网科技(广州)有限公司董事长表示,如今的形式是快速建立一个完整的,高效的物联网体系,并不断通过企业创新,推动整体的大改变、大发展,如今,广云物联网科技(广州)有限公司已经取得了2020年7月20日阿里天猫精灵AIoT金牌合作伙伴证书,2020年7月21日获得华为云精英服务商证书等荣誉,未来,将会以联合创新发展理念,带动大局势发展。  中央网信办专家咨询委员会顾问、中国工程院院士沈昌祥,平安集团首席科学家肖京,京东集团副总裁李波,平安银行公司业务总监、交易银行事业部总裁、创新委员会秘书长李跃等物联网金融领域顶级专家、头部企业代表在现场发表主题演讲。  会上还进行了数字贷推介暨现场签约仪式,并由平安银行、信通院、塔比星信息技术(深圳)有限公司牵头,携多家企业组建“星云开放联盟”,共建物联网金融产业生态。  现场,平安银行与信通院联合发布《中国物联网金融发展与展望2021》白皮书,就监控对象、监控设备、业务流程、风控模型等四类技术的标准化框架进行探讨,推动物联网+金融的标准建设。  同日下午,大会还将开展更多物联网金融主题相关演讲,及“新应用,物联网+产业金融发展”“新技术,商业航天+金融科技发展”两大主题论坛。
  • [行业资讯] 2021中国物联网金融发展大会在京召开
     12月22日,平安银行、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联合举办了2021中国物联网金融发展大会。大会以“星云联万物产融共华章”为主题,汇聚行业力量,共同推动物联网产融发展,切实履行用科技驱动金融创新,用创新更好服务实体的使命和责任。  大会上午场,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副司长任爱光,平安集团总经理、联席CEO、平安银行董事长谢永林,广云物联网科技(广州)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总工程师魏然发表开场致辞。  任爱光对平安银行与中国信通院的合作表示认可,他提出,产业做优做强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双方联合探索出了物联网技术与金融信贷业务深度融合的新模式,不仅对推动产业发展、发掘物联网相关应用意义显著,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题。  “对于平安银行来说,在支持实体方面,一个重要的发力点就是聚焦小微企业。”谢永林在致辞中表示,平安银行搭建星云物联网平台,实现了以一个简单的设备传输企业授权数据,成功赋予了数据帮助企业获得金融支持、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两大价值。  广云物联网科技(广州)有限公司董事长表示,如今的形式是快速建立一个完整的,高效的物联网体系,并不断通过企业创新,推动整体的大改变、大发展,如今,广云物联网科技(广州)有限公司已经取得了2020年7月20日阿里天猫精灵AIoT金牌合作伙伴证书,2020年7月21日获得华为云精英服务商证书等荣誉,未来,将会以联合创新发展理念,带动大局势发展。  中央网信办专家咨询委员会顾问、中国工程院院士沈昌祥,平安集团首席科学家肖京,京东集团副总裁李波,平安银行公司业务总监、交易银行事业部总裁、创新委员会秘书长李跃等物联网金融领域顶级专家、头部企业代表在现场发表主题演讲。  会上还进行了数字贷推介暨现场签约仪式,并由平安银行、信通院、塔比星信息技术(深圳)有限公司牵头,携多家企业组建“星云开放联盟”,共建物联网金融产业生态。  现场,平安银行与信通院联合发布《中国物联网金融发展与展望2021》白皮书,就监控对象、监控设备、业务流程、风控模型等四类技术的标准化框架进行探讨,推动物联网+金融的标准建设。  同日下午,大会还将开展更多物联网金融主题相关演讲,及“新应用,物联网+产业金融发展”“新技术,商业航天+金融科技发展”两大主题论坛。
  • [案例] 华为WeAutomate助力银行办理不动产证明入库7000笔,赋能智慧金融
    近年来,全球数字化发展迅猛,各大行业都在积极运用数字化技术谋求创新突破。在数字经济的浪潮和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金融科技也已成为推动银行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某银行通过借助华为WeAutomate实现不动产登记证明入库自动化,协助办理抵押登记7000笔,工作效率提升2倍,节约人工3名。该行将华为WeAutomate与信贷业务深度融合,依托“互联网+不动产登记系统”,成功打造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节后,因受天气、疫情等影响,银行很多同事无法按时到岗,但目前对我们的业务影响不大,因为华为WeAutomate数字员工在发挥着极大的作用。”该行负责办理不动产登记业务的小李谈道。 ▋ 传统模式下的痛点作为银行的核心业务,抵押贷款业务需要提供及时、高效的服务,同时为规避贷款业务风险,还需对客户的押品信息进行全面详细的核查。因此,银行的工作人员需要对不动产证明数据信息,如贷款信息、权证信息、抵押物信息等各项信息进行审核录入,并操作押品入库,最后生成台账。据悉,不动产登记业务涉及信贷业务系统与不动产系统,存在跨系统数据多、数据信息验证繁琐、人工审核易出错、客户服务体验差等痛点。小李说到:“去年上半年,每个月都需要从隔壁部门借调1名同事,合力来完成不动产登记业务。如果有来自客户或银行方面的轻微数据误差,就有可能会导致贷款流程的延迟。这与客户贷款需求的紧急性有很强烈的冲突,全过程耗时长,我们银行办事人员跑腿次数多。” ▋ 引入华为WeAutomate后,降本提效随着全球数字化转型的逐渐深入,数字化技术在各行业被广泛应用,该行决定引入华为WeAutomate重构优化流程。通过RPA清除流程延迟与数据错误的瓶颈,从跨系统业务数据搬运到押品审核、入库,实现银行不动产登记证明流程“无纸化、零等待”,效益远超预期。“自下半年引进华为RPA机器人后,以前需要3-4个员工的工作,现在只需要2人就能顺利完成。以前需要耗费3天的工作量现在只需要1天半即可。而且跑腿次数变少,我们支行30多个客户经理受益。”借助华为WeAutomate,该行实现跨系统信息线上同步,无需行政大厅现场办理,业务人员可释放出来去从事更有价值的工作。相较传统模式,数据处理效度可达100%,免除人工干扰,台帐质量准确率提高30%。此外,还能减少跨系统信息验证、校准所需的时间与成本,缩短贷款等待期,大幅提升客户满意度。在当下金融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大潮中,各大银行都在积极推动新技术与金融场景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应用。华为WeAutoamte将持续加强产品创新,满足多样化金融需求,助力银行打造敏捷创新的金融服务。 作者:HUAWEI WeAutomate来源:HUAWEI WeAutomate公众号
  • [行业资讯] 可应用于物联网或金融领域 中国银行公布现钞追踪专利
      近日,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公开了一项“一种现钞追踪方法及装置”专利。据专利摘要显示,该专利技术可应用于物联网或金融领域。首先建立对应现金条码库,然后为现钞的冠字号绑定对应条形码,并在响应现钞交易清点时,识别对应条形码,即可获取待清点现钞在系统库中的流转状态。  若当前状态与系统中的流转状态一致,则将现钞流转状态更新为目标状态,实现有效追踪。若不一致,则提示现钞状态异常,促使工作人员能及时发现并处理避免不必要的现钞纠纷。不过,话说回来了,这年头用现金的人还多吗?反正我身边的朋友基本出门不带现金了。
  • [行业资讯] 中国股市:“物联网”政策加码,有望成为A股“小巨人”
    政策利好秋收冬藏,新一轮扶持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来袭,为万亿级物联网市场埋下希望的种子。第一,四大行动目标,构建物联网新基建——创新能力有所突破。高端传感器、物联网芯片、物联网操作系统、新型短距离通信等关键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物联网与5G、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IPv6等技术深度融合应用取得产业化突破;物联网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不断涌现。——产业生态不断完善。推动10家物联网企业成长为产值过百亿、能带动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龙头企业;支持发展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若干国家物联网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带动物联网产业加速向规模化、集约化、高价值发展。——应用规模持续扩大。在智慧城市、数字乡村、智能交通、智慧农业、智能制造、智能建造、智慧家居等重点领域,加快部署感知终端、网络和平台,形成一批基于自主创新技术产品、具有大规模推广价值的行业解决方案,有力支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进IPv6在物联网领域的大规模应用;物联网连接数突破20亿。——支撑体系更加健全。完善物联网标准体系,完成40项以上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制修订;建立面向网络安全、数据安全、个人信息保护的物联网安全保障体系;建设试验检测、知识产权服务、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公共服务平台。第二,产业链欣欣向荣,传感器芯片依赖进口“十三五”以来,工信部通过加强政策引导、启动基地建设、加速应用落地等措施大力推进物联网产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第三,概念股表现平静,“大厂”已经提前埋伏物联网政策再加码,二级市场概念股表现“相对平静”。初灵信息(300250)公司亮点:从事信息接入方案的设计及相应设备的研发生产。涉及概念:云办公, 富媒体, 大数据, 5G, WiFi 6, 边缘计算, 华为概念, 人工智能, 算力概念, 网络安全, 网络游戏, 物联网, 智能家居。财务分析:总市值:34.34亿;净资产收益率:5.66%;毛利率:55.93%;每股净资产:3.03元;营业总收入: 3.15亿元 同比增长28.08%;净利润: 0.38亿元 同比增长133.42%。吴通控股(300292)公司亮点:国内领先的通信射频连接系统专业供应商。涉及概念:富媒体, 字节跳动概念, 微信小程序, 5G, 车联网, 电子商务, 华为概念, 文化传媒, 物联网, 新基建, 新能源汽车, 虚拟数字人。财务分析:总市值:62.12亿;净资产收益率:5.37%;毛利率:8.52%;每股净资产:0.98元;营业总收入: 32.67亿元 同比增长25.98% ;净利润: 0.63亿元 同比增长6.61%。协创数据(300857)公司亮点:专注于物联网智能终端和数据存储设备等消费电子类产品的研产销。涉及概念:物联网, 车联网, 腾讯概念, 网络游戏, 消费电子概念, 小米概念, 芯片概念, 智能音箱 。财务分析:总市值:70.48亿;净资产收益率:8.41%;毛利率:11.24% ;每股净资产:6.16元;营业总收入: 23.27亿元 同比增长51.43%;净利润: 1.04亿元 同比增长31.56% 。贵广网络(600996)公司亮点:从事贵州地区的广播有线电视业务。涉及概念:文化传媒, 大数据, 智能医疗, 标普道琼斯A股, 超清视频, 广播电视, 华为概念, 融资融券, 数字乡村, 物联网, 新基建, 云计算, 智能家居 。财务分析:总市值:76.56亿;毛利率:1.98%;每股净资产:3.64元;市净率: 2.00;营业总收入: 16.50亿元 同比下降28.03%。必创科技(300667)公司亮点: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解决方案及MEMS传感器芯片提供商。涉及概念:物联网, 智能电网, 安防, 传感器, 工业4.0, 汽车电子, 汽车芯片, 胎压监测, 新冠检测, 虚拟现实, 专精特新。财务分析:总市值:43.82亿;净资产收益率:2.82%;毛利率:36.66%;每股净资产:5.88元;营业总收入: 5.53亿元 同比增长7.35%;净利润: 0.33亿元 同比增长92.43%。请注意:文章既没有推荐这只股票,也没有说这家公司有多么的好。只是以系统化的分析逻辑梳理这只票,包括亮点和暗面。本文中的内容与数据,在这家公司的财报和公告中均能找到出处。
  • [行业资讯] 元宇宙2022年的“第一劫”!一夜暴跌16000亿
    一场暴跌,正在考验“元宇宙”。2021年是美国互联网巨头Mate(Facebook)全面布局元宇宙第一年,烧钱非常疯狂。据其最新披露的财报显示,Mate的“元宇宙业务”在2021年全年净亏损高达101.9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48亿元)。这份不及预期的财报直接引发了股价雪崩,2月3日晚间,美股开盘后,Mate股价暴跌逾26%,总市值蒸发约252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6028亿元),创下了美股市场历史上的单家公司单日最大市值跌幅。那么,元宇宙究竟是毒药?还是解药?“元宇宙巨头”一夜暴跌1.6万亿资本市场不再相信“故事”?一则业绩公告,彻底戳破了“元宇宙”第一股的泡沫。美国时间周三盘后,美国“元宇宙”、互联网巨头Mate(Facebook)披露了2021财年四季报,这是其更名、All in元宇宙后的第一份季度财报,首次向投资者呈现了转型元宇宙的财务数据。然而,成绩并不理想,2021财年第四季度Meta的营收为336.7亿美元,略高于市场预期的334亿美元,同比增20%,但营收增幅较去年前三季度大幅放缓,此前的三个季度增速分别为47.6%、55.6%、35%。更令市场失望的是净利润,当季调整后净利润不足103亿美元,大幅弱于预期的109亿美元,同比跌8%,是自2019年第二季度以来首次出现净利润下滑。这份不及预期的财报直接引发了股价雪崩,2月3日晚间,美股开盘后,Mate股价暴跌逾26%,总市值蒸发约252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6028亿元),创下了美股市场历史上的单家公司单日最大市值跌幅。同时,Mate披露了2022年第一季度的营收预期,预计营收介于270亿至290亿美元区间,等于同比增长3%至11%,市场则普遍预期会超过301亿美元。除了营收、净利润以外,Mate的关键用户指标也令市场担忧。据财报显示,2021年四季度Meta的日活用户数为19.3亿人(预期为19.5亿),日活数据首次出现环比下降;月活用户数为29.1亿人(预期为29.5亿人),与第三季度基本持平,同比增长4%。从2021年全年营收来看,2021年Meta总收入超1179亿美元,较2020年的859.7亿美元增长37%,超出市场原本预期的增幅20%。元宇宙业务巨亏600亿相比营收、净利润,市场显然对Mate的“元宇宙”业务更为关注。Mate的这份最新财报进行了大改版,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个是“应用程序家族”,包括 Facebook、Instagram、Messenger、WhatsApp 和其他服务;二是包括AR(增强现实)和VR(虚拟现实)相关的硬件、软件和内容等业务,也就是“元宇宙”业务。据财报显示,2021年第四季度,涵盖AR/VR业务的现实实验室(Reality Labs)贡献营收8.77亿美元,环比增57%,同比增22%。然而,残酷的现实是,这块业务在第四季度的营业亏损高达33.04亿美元。很显然,Mate的元宇宙业务仍处于疯狂烧钱阶段,且过去一年内的损失正在不断扩大。从全年业绩表现来看,Mate的“元宇宙业务”在2021年贡献了22.7亿美元营收,净亏损却高达101.9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00亿元),该业务在2019和2020年分别亏损45亿、66.2亿美元。与此同时,Mate预计,对元宇宙的投资令2021年营业利润减少约100亿美元,这块业务短期内不会盈利。如此疯狂的烧钱速度,才是令市场真正担忧的风险,可以预计的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Mate的元宇宙业务也无法贡献净利润,将持续拖累公司的现金流。有华尔街分析人士表示,由于元宇宙并没有明确定义,Meta可能需要花上“数吨的现金”。在2021年7月,Mate的首席执行官扎克伯格对元宇宙的愿景描述中,他希望用五年左右将Facebook打造为一家元宇宙公司,而数十亿美元的多年投资会蚕食利润。当时,扎克伯格非常乐观的预计,未来十年内,元宇宙将惠及10亿人口,催生价值数千亿美元的数字商务,并为数百万创造者和开发者提供就业。自从扎克伯格All in元宇宙以来,Mate持续在硅谷招兵买马,微软透露,其AR团队在刚刚过去的一年里流失了约100名员工,这些人大部分都转投了Meta。据招聘网站Indeed的数据,元宇宙相关岗位的薪资已经上涨10倍。Meta方面表示,2022年将招募更多员工来参与元宇宙计划,未来5年仅欧洲员工就要达到1万人。元宇宙是毒药?还是解药?扎克伯格疯狂投资元宇宙的背后,离不开对流量的焦虑。回顾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历程,最重要的指标为移动互联网渗透率和用户时长,它们代表移动互联网的流量,基于这些流量产生收益。根据国际电信联盟,2020年全球移动互联网用户为43.2亿,渗透率为54.68%。在2020年疫情催化下,移动互联网的渗透率并未出现较高的增长。2021年第四季度,四季度Meta的日活用户数为19.3亿人(预期为19.5亿),日活数据首次出现环比下降,在北美、欧洲等高ARPU地区的MAU增长已陷入停滞,甚至出现了下滑。很显然,全球移动互联网的增速已经见顶,而本质是智能手机功能的拓展边界已经接近天花板。尽管在社交、支付、游戏等领域,移动互联网形成了对线下的部分替代。但是办公、线下社交、线下娱乐等领域,移动互联网无法形成替代。元宇宙更多的功能,将产生更长的用户时长。打造元宇宙的目的就是为了通过元宇宙实现对现实世界的更多替代。例如VR办公,可以将原有现实中的工作移至元宇宙世界来实现。更多的功能替代将产生更长的用户时长,突破现有移动互联网用户时长的上限。于是,2021年10月29日,Facebook正式宣布,更名为“Meta”。扎克伯格提出,公司重点将是实现元宇宙,但核心仍然是连接人与人。元宇宙未来将融合游戏、工作、社交、教育、健身等等,VR也将被纳入到元宇宙通用计算平台中,就像如今的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当前,行业内普遍预测,元宇宙最终变为现实,可能还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并且需要加强以下方面:首先,硬件和计算能力必须得到改进,用来创建VR/AR环境的设备和硬件必须拥有实质性创新,让用户长时间佩戴,保证体验;第二,考虑到用户与用户之间前所未有的互动规模,已经交互的信息量,互联网的带宽和价格必须得到改善;第三,科技公司需要开发和运营复杂的虚拟平台,让用户能够在线上拥有更加真实的体验;第四,必须建立便捷的数字支付渠道,便于用户购买商品,提高购买体验。因此,元宇宙显然不是一剂短期见效的“特效药”,而更像是未来的一张若隐若现的大饼。
  • [行业资讯] 数字供应链金融的三大新路径
    “现在大多数供应链金融的设计,都是由一家银行或一家金融科技公司设计的,一般都是以一家核心企业的信用为整个链上的信用基础,由一家银行或贷款机构给链上企业授信。模式单一,效果一般。可以说,业界看到了现在产业链上下游关系的紧密和金融科技为供应链金融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但并没有真正去研究不同产业链和商品供应链的特殊性,只是简单化地设计供应链金融模式。我们需要研究数字供应链金融的新路径,以突破目前探索的瓶颈。”——刘晓春 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长探索数字供应链金融新路径文|刘晓春供应链金融是个老名词。之所以现在变成热词,大概有几个原因。首先是以金融科技名义做信贷业务经过几轮洗礼,如P2P、现金贷等,并不成功,需要新的突围路径;其次,各类数字技术为解决传统供应链金融的困局提供了可能;第三,随着全球化,特别是工业物联网、数字经济的发展,产业链各个环节越来越紧密,为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提供了真实的需求和现实的环境。以前,供应链金融一直比较沉寂,是因为作为信贷主力的银行较少参与其中。银行较少参与其中,并不是银行不想做,而是比较难以做好。一方面,以前各产业的供应链并不像当下这么紧密。另一方面,对于供应链各环节的规律和风险难以识别。再一方面,即使能识别供应链各环节的风险,银行却难以控制这些环节从而控制信贷风险。所以,少数紧密关联的供应链金融,做得好的往往是行业核心企业的金融公司。比如国外的汽车金融。据了解,国内有一家冷链仓储物流企业,以收储的冷冻食品为抵押品,供应链金融做得风生水起。以冷冻食品作为抵押品,从银行的角度看,简直是肆意妄为、匪夷所思。但作为专业从事冷链仓储物流的企业,它们有能力掌控冷冻食品的保管与流转,了解各类冷冻食品的产地、品质和市场,一旦发生信贷风险,可以直接处理这些冷冻食品实现变现。银行一直在为企业提供供应链服务银行虽然很少做供应链金融,但一直为企业提供供应链服务。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在人行上海分行营业部实习。当遇到企业产品滞销,信贷员就会向其他信贷员询问,有没有需要相关产品的企业。如有,就牵上线搭上桥;如没有,就一起分析,相关产品全国哪些地方可能有需求,找到线索后与当地分行联系。一旦牵上线搭上桥,对方企业进货需要资金,当地开户行就会给予贷款。这边银行当然就可以收回贷款。当时,银行只是把这看作是为企业服务,帮助企业改善经营,是信贷工作的分内之事,偶一为之,并没有把这当作一个产品标准化、体系化。仔细分析,信用证业务也可以说是供应链金融的一种形式。信用证业务,通过出口方银行和进口方银行建立的信任,帮助商品进出口双方建立了交易的信任。同时,因为双方银行间的信任,有效地控制了交易风险和支付风险。首先是银行之间交换密押和签字样本,建立代理行关系。其次,当进出口商双方签订进出口合同后,进口商申请开立信用证,进口方银行在对进口商进行充分的信用评估后,向出口方银行开出信用证,为进口商增信。再次,出口方银行收到信用证,审查信用证条款,保护出口商利益。第四,出口商通过船运公司发出商品,并将提货单等信用证所需单据交出口方银行。出口方银行审查无误后传递给进口方银行要求付款。第五,进口方银行审查无误后,将单据交进口商并向出口方银行付款。第六,出口方银行收到款项,借记出口商账户。期间,如果出口商因采购出口商品或生产出口商品需要融资,出口方银行经风险评估可以给予贷款融资,比如打包贷款、出口押汇等。如进口商进口商品需要融资,开证行在对企业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可以给予进口押汇等融资。与通常意义上的供应链金融不同,这一系列融资、结算是在双方银行的默契合作下完成的。信用证业务中有一项制度安排,信用证的开立虽然是依据买卖双方的购货合同,但信用证一经开出,银行间与此相关的业务就不再受商品买卖合同的约束,只依据信用证条款办理业务。实际商品的到货情况,由买卖双方与船运公司和保险公司交涉。这避免了通常供应链融资中,银行无法控制物流风险的窘境。可以看到,信用证业务所服务的是非常松散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一定意义上,其服务的难度更高更复杂。因此,信用证业务的一些思路和制度安排,是非常值得数字供应链金融参考和借鉴的。传统国际贸易中的买方信贷,一定意义上也可说是供应链金融。买方信贷是由出口方银行直接向国外进口商或进口方银行发放贷款,专款用于购买本国出口商的产品。供应链金融目前存在的七大问题现在大多数供应链金融的设计,都是由一家银行或一家金融科技公司设计的,一般都是以一家核心企业的信用为整个链上的信用基础,由一家银行或贷款机构给链上企业授信。模式单一,效果一般。可以说,业界看到了现在产业链上下游关系的紧密和金融科技为供应链金融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但并没有真正去研究不同产业链和商品供应链的特殊性,只是简单化地设计供应链金融模式。这类模式存在几个问题:一是,核心企业一般不愿意为供应链上的融资提供担保,甚至为自己的应付款确权也不愿意。而没有核心企业的增信,贷款人对借款人的风险无法控制。二是,正因为是寄希望于核心企业增信,所以,并没有真正研究不同供应链本身的特点,没有真正发挥供应链的作用。三是,因为寄托于核心企业的信用,最容易控制的就是核心企业对上游供应商的付款,因此,这类供应链金融模式往往只能服务核心企业的上游供应商,而不能服务核心企业的下游采购商。所以,这样的供应链金融是残缺的供应链金融。同时也说明,这样的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是非常粗放和粗暴的,并没有对第一还款来源的借款人进行认真的风险评估,一切都寄希望于第二还款来源核心企业的信用。四是,供应链上的企业往往并不是只生存在这一条供应链上,而是同时生存在几条供应链上。一般来说,企业都有自己相对稳定的合作银行,所需要的服务也不仅仅是供应链上的融资。一家企业在不同的供应链上向不同的银行贷款,给企业自身的资产负债管理带来很大麻烦,也不利于企业与银行建立稳定而熟悉的合作关系。五是,大多数供应链金融都是以营销贷款为目的,并没有很好的研究不同供应链的特点,应用数字技术改善供应链运作效率,减少相互拖欠,提高供应链上的资金周转速度,从而减少整条供应链的融资总量,降低企业资产负债率和融资成本。六是,由于只考虑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的融资供给,给了核心企业借机挤占中小企业流动性的机会,反而造成中小企业资金周转速度更慢,融资成本和资产负债率更高。应该说,这样的情况是非常普遍的。现在提倡企业社会责任(ESG),这样的核心企业非常的不ESG。金融机构提供这种有利于核心企业挤占中小企业流动性的供应链金融服务,不符合ESG金融的要求,也违背了供应链金融的初衷。七是,中小银行有经营地域的限制,而大多数供应链往往是跨地区的;同时,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往往是大型企业,中小银行没有能力给这样的企业集中授信。因此,中小银行很难在供应链金融领域取得实质性的成功。数字供应链金融的三大新路径由此,我们需要研究数字供应链金融的新路径,以突破目前探索的瓶颈。第一条路径:搭建共享式供应链金融科技平台。首先是要研究不同产业链的供应链特色,研究供应链各个环节的风险抓手;其次,创新金融工具,创新制度安排,实现在供应链的流转环节控制资金流风险,在加快流通速度的同时确保资金安全;第三,利用新兴的数字科技,搭建共享式供应链金融科技平台。该平台有如下功能特点:1、可以平行运行不同的供应链。2、平台、金融机构、企业三方共同研究相关供应链的运行特点,寻找供应链中涉及风险控制的关键节点,改善流程,强化物权控制和资金流转掌控力,尽可能通过控制物权的流转来控制资金的流转,改变靠核心企业增信的单一模式。这方面可能需要开发具有法律效力的数字化权益凭证,因此也需要法律部门参与研究。3、由于资金流与物权流高度耦合,加快了资金的流通速度,相应地减少了供应链上企业总体融资量和融资成本,降低了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使企业在获得良好高效金融服务的同时,真正改善企业的财务和经营。4、可以让供应链上企业各自的服务银行加入平台,为这些银行的开户企业提供贷款等链上全面金融服务。也就是说,在一条供应链上,资金的供应方不是仅有一家,而是所有链上企业由各自的合作银行提供信贷等金融服务,这些银行都是链上的一个节点。如果一条供应链上的企业是在不同的区域经营,其合作银行是企业所在地的银行,则这些银行都可加入到这条供应链金融链条上,成为该供应链金融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让不能跨地区经营的中小银行也有机会加入到供应链金融中提供服务。由于这些银行对自己本来就在服务的这些企业非常熟悉,再加上平台对风险的控制措施,实际上形成了对贷款企业的双重风险控制,使整条供应链金融的安全更具保障性。5、平台以提供公共、公平、高效、安全的服务为主,尤其是提供风险控制服务,自身不办理金融业务,不形成垄断,更不与链上金融机构进行不公平竞争,可以成为未来数字社会友好平台的样板。第二条路径:探索跨境供应链金融科技平台建设上面介绍信用证业务时讲到,以前在国际贸易中之所以多用信用证结算,是因为交易双方是松散的买卖关系,相互信任度不够。这是主要的。另外,国际贸易中,货物的运输与交接比较复杂,不同商品有不同的要求和做法,结算的做法也有不同惯例。比如,到岸价、离岸价,货到分期付款、单到即付等。远洋渔业、海上补给,又有许多不同的结算方式。还有,各国的外贸政策和外汇管理政策,也影响跨境结算和融资。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特别是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加快,产业链、供应链也成了跨境的链条,产业链、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往往非常稳定和紧密,相互的信任度非常高。最近十多年,银行的信用证业务占比大幅下滑,国际结算业务中汇款业务占了绝对的比重,充分印证了这个情况。跨境供应链的境外部分,有产业的上游,也有产业的下游。这些境外产业链的组成部分,有许多是中资企业在这些年“走出去”的过程中主动布局的,其中许多是在东盟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这些企业在所在国当地,由于种种原因,都有一些融资困难。这些企业的生产经营,又往往与国内的产业链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具有很强的闭环特征,可以探索用供应链金融的方式来满足它们的融资需求。现在一般供应链金融,都是解决国内供应链融资需求,跨境供应链金融是一个全新课题。这应该是数字供应链金融的又一个新路径,即搭建跨境供应链金融科技平台。跨境供应链金融不是国内供应链金融的简单复制。跨境供应链金融需要解决的不仅是供应链的流程,包括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还要解决各国货币主权、金融体系、进出口管制、外汇管理等制度障碍,以及外汇结算和兑换等商业银行国际业务安排,需要把国际结算、外汇兑换等业务融入到供应链金融中,并借鉴买方信贷、卖方信贷等方式创新贸易融资新模式。由于跨境供应链金融科技平台的特殊性,可能需要由中资银行、外资银行和科技企业共同发起搭建这个平台。初期,可以考虑先选择一家到两家中资银行和一到两家在华的外资银行发起。平台本身,必须是业务中立、技术中立,具有高度公信力的服务型友好平台。跨境供应链金融科技平台可考虑设计如下功能:(1)致力于打通信用证、跟单托收等各种结算工具,同步整合贸易融资环节。(2)跨行业(银行、交易双方、海关、船运公司、保险公司、仓储公司等)的数据共享和流程管理,单证各方共享数据、共用流程,推行数字化单证,实现全自动审单、背书、议付、融资等操作,从根本上解决人工审单问题。(3)在架构设计上充分考虑海关、货运、保险、质检、仓储等各相关机构的加入,形成具法律效力的数字化权益凭证,为链上融资提供信用基础。(4)参照买方信贷和买方信贷方式提供链上跨境融资服务。(5)为链上贷款、还款提供同步的货币兑换服务。第三条路径:嵌入式数字技术供应链金融。随着工业物联网和数字经济的发展,今后各类产业和行业都会在各类数字平台上形成不同的产业链和供应链,那么,数字供应链金融可能就需要突破目前以金融或银行为中心搭建数字平台的惯性思维束缚,将数字供应链金融嵌入到各类工业物联网和各类数字经济平台中,成为这些数字经济平台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将是数字供应链金融更具发展空间的第三个新路径。在这个新路径中,可以有更多金融工具的创新和金融制度的创新。曾经与几个企业家聊天,谈到他们企业的运行特点。这些企业需要大量原材料,一般上游供应商把原材料发到他们企业的仓库,他们给供应商仓单,过一段时间再正式收购,向供应商支付货款。在正式收购前,供应商理论上是可以提货卖给其他企业的,但大部分还是卖给这家企业。在探讨银行如何给这些供应商提供融资时,这些企业由于各种原因都不愿意为供应商提供担保承诺,却建议银行以仓单做质押给供应商提供贷款。我提出一个设想:是否可以利用数字科技开发一个仓储管理系统,将仓单全部改为电子或数字仓单。但是,仓单上你这个出单人必须有两个具备法律效用的承诺,一个是“见单提货”,一个“或见单付款”。实际上是一单两用,既是仓单,也是承兑汇票。这个“数字仓单”只在企业、供应商和银行这个闭环中流转,银行可以以此“仓单”为供应商提供质押贷款。如果供应商不能还款,银行向企业出示“仓单”要求付款,收回贷款本息。几位企业家觉得这是一个值得尝试的设想。现在看这个设想,还是有核心企业增信的意味。不同的是,有新金融工具的创造。今后探索工业物联网和数字经济条件下的数字供应链金融新路径,或许更多的需要这类金融工具创新和金融制度创新,有这些创新,数字技术的应用,则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实际上,当社会经济活动全面数字化,一方面是会把目前线下的经济活动复制到线上,另一方面由于各类数字技术本身的特点,又会形成许多新的经济行为和经济规则,也会有新的风险特征和规律。一般供应链金融是以金融为主线,将供应链拉入银行建立的信贷体系链条。现在各类机构在探索的数字技术供应链金融则是为物理世界的供应链提供数字化的供应链金融服务,也就是说,供应链依然是存在于物理世界的。将来万物互联的数字经济条件下,企业供应链本身就是数字化的,生存于万物互联的数字世界,银行需要更多地投入到万物互联的场景中和平台中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在特定场景和平台中识别风险特点和规律。就如同在物理现实中,银行将网点设到商场甚至企业中,将ATM机设到地铁站等,为特定商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为进出地铁站的顾客提供相关的金融服务。所谓开放银行,应该是这个意义上的开放银行。在这个过程中,不排除银行自建生态系统和场景,但银行更应该探讨的是进入到各类场景和平台提供服务。反过来,既然是万物互联,各类场景和平台应该对银行全面开放,实现真正的万物互联。这当然需要相应的法规建设。
  • [行业资讯] 不上股市,不入闹市
    “永不上市,利润共享”成立的第16年,帆软依旧在坚持这个原则逃离一线焦虑,回到以人为本如何有底气地成为一个好公司?本期华为云“你好,同路人”一起走近不一样的“数据玩家”帆软软件作为国内最早兴起的BI(商业智能)本土厂商之一,帆软软件凭借自主研发的企业级Web报表软件产品FineReport与自主探索式的BI工具FineBI,帮助企业快速应用大数据分析能力,辅助运营决策。2018年,华为云与帆软强强联合,达成了生态、解决方案、产品等的全面合作,帆软正式入驻华为云云市场,将产品与华为云DWS数据仓库无缝对接,组成了面向各个行业的BI整体解决方案。 帆软的“Fine”是什么?是“做个好产品,是家好公司”他们这样简单的评价自己 永不上市,利润共享帆软的总部大楼位于无锡锡东新城,从南京搬到无锡,是为了降低员工的购房、生活成本。“比起在哪里办公,我们更在意员工下班后的生活,他们的居住条件如何?”,帆软软件CMO袁华杰强调。帆软的另一个特别之处在于坚持“永不上市,利润共享”。这一战略逻辑也与华为不谋而合,专注BI领域十五年,帆软又为什么敢于”不走寻常路”,对此其给出了这样的解释:首先帆软的整体经营状况稳健,不追求暴利,坚持长期主义,所以现金流充足,不差钱;另外则是担心上市融资后,公司重心会从产品与客户服务转向资本收益、股价,这也是帆软不愿看到的。炼数成金,专注BI15年什么是数据?对于我们来说,数据可能是学生的成绩记录、一周的天气情况、体重信息等等,数据的应用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在企业庞大的业务和管理体系之中,数据的价值往往是效率攀升的关键。数据是信息,数据也是金矿,要“炼数成金”,就要用到BI。帆软软件CMO袁华杰:“ 如果企业是正在公路上行驶的汽车,那么BI就是车上的导航仪、仪表盘和后视镜,后视镜可以告诉企业以前发生了什么?仪表盘告诉企业正在发生什么?导航仪预测未来的路上将会发生什么?能够辅助企业更快、更好、更稳的驶达目的地,就是BI的价值。 依赖于华为云DWS的底层架构,帆软推出了面向企业的完整大数据BI解决方案,帮助企业解决底层数据的“脏乱差”及数据孤岛、数据处理系统慢、数据分析效率低等问题。大数据生态是数据采集、存储、展示三块,华为云在采集和存储方面擅长,比如华为云独有的“计算+存储”分离架构,也有非常强大的数据治理能力。帆软在展示和分析层面擅长,专注BI十五年,服务了将近17000家客户,积累了丰富的场景和经验。通过强强联合,1+1>2的合作,帮助企业了解和利用他们的数据,让数据产生价值,对内提高经营效率,对外提高用户体验。 让每个人都参与到数字化建设中不用代码,简单拖拽就能设计出自己的软件。简道云是帆软在2015年推出的一款线上零代码应用搭建平台,肩负着“全员开发,数字平权”的使命,历经7年的发展,如今付费客户已超1万家。会基础电脑知识,会打字,就能像“搭积木”一样做出来一个个的小应用,比如满意度调研、物料申请管理、签到打卡系统等。不再有IT门槛,不再依赖IT部门,就能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从而实现数字平权。2021年,基于华为云的帆软简道云产品正式入驻华为云云市场严选商城,以零代码轻量级的应用搭建平台面向用户,走上一条更宽阔的道路。 携手华为云让数据成为生产力2021年帆软在华为云云市场获得了近2500万的订单,这个成绩背后,凝聚了帆软与华为云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未来三年的战略规划中,与华为云的深化合作也是重要任务之一。华为云云市场严选自营申请的高标准,加速了帆软对于年费制的思考和讨论,帆软开始更加关注和经营客户的长期价值,通过产品与服务,提升用户粘性。与华为云的合作敦促了帆软加快能力升级,走出舒适区,对于帆软来说,也是合作的另一个重要价值。即逢君子同求道,华为云与帆软的默契,在于不为浮躁所扰,藏富于内的务实自信。一路并肩同行,让数据成为生产力!转自华为开发者社区
  • [行业资讯] 5G物联网金融标准研讨会暨技术解决方案合作伙伴2022年工作会线上举办
    2022年1月25日,5G物联网金融标准研讨会暨技术解决方案合作伙伴2022年工作会线上举办。工商银行、光大银行、民生银行、浦发银行、江苏银行等多家标准参编单位以及首批“5G物联网+金融”技术解决方案商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信通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金融科技部李京担任会议主持。会上,中国信通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金融科技部韩毅博对目前在研标准《集成了5G与物联网的抵质押物管理技术实现》作了全面介绍,该标准聚焦贷前、贷中、贷后风险管理中普遍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风险监测预警滞后、监管难度大、成本高等问题,尤其是银行客户缺少固定抵质押物的业务场景,集成5G与物联网的方案实现对抵质押物的实时动态管理,结合其他数据输入,以降低业务风险。之后,中国信通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金融科技部高级业务主管赵小飞介绍了本次首批“5G物联网+金融”技术解决方案合作伙伴征集情况及2022年工作计划。首批“5G物联网+金融”技术解决方案共征集到18家合作单位, 2022年,中国信通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金融科技部将基于前期积累,继续围绕5G物联网金融产业研究、标准制定、人才培训、生态交流等重点开展工作,多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地做好政策解读和产业研究,充分发挥学术平台作用。
  • [技术干货] 金融行业分布式数据库选型及实践经验
    文章摘要:随着企业数字化转型深化,数据在企业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作用。数据无论从存储规模、还是计算要求都有着较之以往更高的需求。金融行业,作为数据应用的“高地”,这一点表现尤为突出。如何在新时期,满足对数据基础设施更高的要求,成为各金融机构首要面对的问题。分布式数据库,作为一种新的数据库架构,经过近十余年的高速发展,已逐步成熟,并开始在一些金融机构中投产使用。但这种新的架构,较之以往的传统架构有着诸多不同。本文尝试从建设背景、技术趋势、落地实践、典型产品等多角度,分析当前分布式数据库与金融行业背景想结合,如何实现更好的落地实践。1. 金融业分布式数据库建设背景1) 多元素驱动数据库架构升级数字化转型随着全行业数字化转型深化,金融业作为数据应用“高地”,走在这一趋势的前沿。一方面,金融业企业的业绩水平与数字化能力是直接挂钩的,从今年数据来看,转型较快的金融机构业绩提速明显快于较慢的;另一方面,来自宏观经济发展压力,导致规模盈利减低,进而导致业务转型加速。在数字化转型加剧的大背景下,金融 企业对数据使用呈现多样化特点且针对特性能力提出更高要求。相应的也对数据底层基础设施之一的数据库提出要求。金融业 业务驱动如上面所谈,金融业在数字化转型中,面临业务转型问题。当前金融业整体处于信息化末期、移动化成熟期、开放化成长期、智能化探索期。其典型特点是,金融行业的数据急剧增长,对数据存储和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在高并发业务和大用户量带来的系统压力的同时,也要求移动应用响应速度更快。国家 政策指导在政策层面,国家很早就将新型数据库作为重要基础设施来看待并给出指导性原则。在《金融科技( 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中明确指出:“加强分布式数据库的研发应用。做好分布式数据库金融应用的长期规划,加大研发与应用投入力度。有计划、分步骤稳妥推动分布式数据产品先行先试,形成可借鉴、能推广的典型案例和解决方案,为分布式数据库在金融领域的全面应用探明路径。建立健全产学结合、校企协同的人才培养机制,持续加强分布式数据库底层和前沿技术研究,制定分布式数据库金融应用标准规范,从技术架构、安全防护、灾难恢复等方面明确管理要求,确保分布式数据库在金融领域的稳妥应用。”2) 金融业对数据库转型诉求在上述大背景情况下,金融业对数据库支持能力呈现如下特点:实时性在数字化趋势下,数据会更多参与到企业决策、业务调整甚至驱动业务变化。数据的鲜活性,对企业价值意义完全不同。实时的交易处理、实时的反馈、实时的汇聚、实时的洞察成为全场景数字化的必备。例如在金融场景中,金融需求与生活场景相融合,实时风控的复杂度以及时效性要求随场景服务的发展不断增长,通常需要秒级完成业务流程。翻译成技术语言,即要求支持对数据高频实时多点写入、对多类信息实时汇聚分析处理。于是近些年来,在数据流式处理、 HTAP、高性能计算等领域的发展,正是为迎合这一诉求。敏捷性数字化转型下,各种业务形态不断涌现且单业务内变化也很大,这对底层基础设施提出了敏捷性要求。即具备快速响应能力,满足各类业务应用需求。作为传统的以静态、固定资源供给方式,过渡到以动态、可调节的资源供给方式。这其中以云、容器化、 Serverless、存算分离为代表的技术能力,正是为满足这类需求而诞生。即使是以较为传统架构的资源供给方式,也更为强调弹性、可定制能力,满足客户此方面需求。安全性数据安全,是近些年来的热门话题。从监管方的频频出台各项政策,可见一斑。作为承载数据的主体,数据库首当其冲需要将更为重视安全问题。从数据存储、数据访问、数据传输、数据应用等多角度解决数据安全问题。特别是过去一二十年开源数据库蓬勃发展,但开源数据库自身在安全方面是否能达到商用标准,值得关注。此外,考虑到复杂的国际产业环境,开源协议本身的合法合规性也值得关注。可用性可用性要求,一直是数据库提供的基本能力之一。随着数字化深入,越来越多的数据参与到企业经营管理之中,这些对于可用性要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数据库的角度来看,之前单机架构或集中式架构,一般是通过高可用硬件 +软件来解决;对于新兴的分布式架构来说,其组件更多也更为复杂,且对于硬件也无较多要求,这就要求软件本身提供更高要求。经济性随着数据存储规模越来越大,对数据计算要求越来越高,整体数据存储和计算的成本也整体提高。如何提供更具经济性的方案,对客户能否大规模使用意义很大。这其中云数据库、存算分离、数据分层等技术,正是为了应对这一诉求。云作为一种新的资源供给方式,可以带来更为切合需求的资源消耗。存算分离,则提供一种按计算和存储独立扩展能力,避免冗余浪费。数据分层,则可根据数据热度等因素提供不同的能力,满足个性化需求。智能化由上述变化可见,对于数据库而言,无论从使用规模、复杂程度都会带来很大调整。针对这一问题,一方面可以通过工具化、平台化的方式来满足管理问题;而更为优雅的方式是在数据库端提供内置的智能管理能力,例如智能调优、索引推荐、自我诊断、故障自愈等,可协助 DBA降低运维难度,大幅提升管理效率。海量并发这是两个需求,一个是数据规模问题,提供海量数据支撑能力;一个是数据计算问题,提供高并发访问支持。这些都是数字化会带来业务变化的必然。对应于技术而言,分布式数据库无疑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也是其主要面对解决的场景之一。统一管理随着数字化深入,对数据库的种类与数量、企业的 IT体系等都发生了不少变化。这些变化冲击了传统的数据库生态,第一数据库选型自身呈现多元化趋势;第二随着分布式、存算分离等新兴架构,对管理也带来了管理难题;第三随着对安全性、可靠性等方面的更高要求,也带来了不少难点。面对上述问题,为数据库提供统一管理和运维的平台型工具也逐渐走向台前,变得越来越重要。自主可控对基础软件来说,自主可控非常关键。作为数字化的载体,数据库的自主可控能力尤为重要。近些年国产化诉求日益高涨,也有着这方面的考虑。这其中值得关注的一点是关于开源的使用。根据近期的调研,开源数据库份额已经超越商业数据库;但对于开源数据库的把控能力,却有着较大差异。特别是某些商业数据库,底层也是基于开源产品的,尤其值得关注。开放生态数字化深入,带来的更多的场景、更多的方案、更多的产品。如何能做到产品之间的很好的融合,发挥最大的作用,开放生态非常重要。对于数据库而言,过去数十年来以国外商用数据库产品为主,已经培育自己的生态圈;而对于国内产品而言,还需要走过这一过程。比较可喜的是,开源软件的使用可大大加速这一过程。以 MySQL、PG为代表的开源软件,具有较为完备的生态,国内产品可通过兼容开源产品,复用其生态,大大加速这一进程。简化融合如之前所说,数字化深化带来的技术需求的多元化,与之对应的产品方案也呈现同样的态势。虽然可以通过统一管理角度去简化管理,但对于用户而言仍然不得不去面对复杂的管理和使用问题。如果能通过单一平台提供所需能力,无疑对用户非常有吸引力。这就是简化融合的诉求的来源。近些年来,包括混合事务与分析处理( HTAP)、湖仓一体、流批一体等,都是代表着用户追求 “简化、融合”技术栈的需求。此外,云也是一种简化融合的体现,通过一站式的产品+方案,解决用户复杂管理和使用问题。消费创新数据在未来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人们对数据的消费使用习惯也发生了很多变化。从使用角度来看,普惠性得以强调。数据的使用消费者,从传统的分析师、 BI工程师向普通的数据消费者转移。越来越多的用户能够触达数据,享受数据结果。当然,这也得对数据提供方式带来新的挑战,自助式、对话式、自动化甚至智能化的数据计算展现方式得到更多的使用,进一步减低人们使用数据的门槛。这对于底层数据库带来包括适配能力、实时计算、多模计算、智能分析等诸多要求。3) 分布式数据库在金融业使用痛点如之前所说,金融业一方面面临诸多转型压力,对底层数据库提出了更多要求;另一方面原有数据库技术已不适应当前业务特点,继续升级换代。面对底层基础设施的转型问题,分布式数据库作为解决上述方案的唯一选型。但在这一选择过程中,往往存在较多的痛点和难点。这主要是因为金融行业的特殊性所造成的。基础功能待完善对标传统集中式数据库,现有的分布式数据库在功能上仍然有待完善。这一方面是因为分布式架构所造成的功能 tradeoff,另一方面是在产品化能力完整性上的欠缺。前者是我们在使用分布式数据库产品时,需要在架构、设计层面需要在关注的,在项目初期都需要解决掉的。而后者厂商产品经过多年发展在内核能力上已趋于完善,但在周边配套的管理、设计、优化工具上,仍需进一步完善。毕竟最终为用户呈现的,是一套完整的数据库解决方案。运行稳定待验证对于金融行业而言,稳定性是第一位的。虽然分布式数据库在设计之初,就将稳定性设计放在优先位置,其天然的分布式架构也有利于提供更高的可用性保证。但一方面分布式架构天然由多组件组成,其复杂程度较集中式更高;另一方面其对底层基础环境的要求也更高。此外,产品的稳定性是要在长期实践中不断打磨、持续改进的。分布式数据库作为后来者,也需要经历这一过程。迁移改造任务重选择使用分布式数据库产品,对应用侧来说,需要有大量的应用迁移工作。一方面是由于分布式数据库较集中式数据库功能上有所削弱,另一方面更换数据库天然所需要的移植工作。虽然目前各分布式数据库也推出 兼容能力,但从实际效果来看仅能减少部分移植工作,整体迁移任务量仍然很高。且迁移采用所谓的兼容模式,也不利于后期平滑更换,这点后面会讲到。风险巨大需并行对底层数据库的更换,是存在较大技术风险的。一是由于新产品、新架构所带来的风险;二是应用迁移改造带来的不确定性;三是产品本身的稳定性的潜在风险。为应对这种情况,最为稳妥的方式是采取应用双发并行的方式解决。这种方式可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可能初期的风险,可做到数据冗余、无缝切换、灵活可控等,但其花费的代价也是非常高的。需要从应用端做大量双发改造,如果更换系统很多,这方面代价是比较大的。生态环境需培育虽然发展多年,但国产分布式数据库在整体市场上仍然属于小众选择。之前国外厂商产品占据市场领导地位,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生态。随着近些年来, MySQL、PG开源数据库在互联网行业得到大量应用,积累大量用户,建立其不错的生态。很多国产分布式数据库采用迂回策略,通过兼容上述数据库标准,来享受开源生态红利。此外,近期国产数据库如TiDB、OceanBase、PorlaDB、openGuass等,也纷纷开源建设自有生态。信创要求时间紧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举措之一,安全可控成为基础要求,信创因而诞生。为保证上述政策执行到位,国家也设定实施计划。作为基础软件的数据库,也是信创工作的重点。如何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也为各企业带来的很大压力。场景多元难选择与互联网企业不同,金融行业对数据的使用场景更加多元化,这也对数据库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仅选择单一数据库满足全场景需求,几乎是不可能的。在传统集中式数据库上,这一问题还不明显,因为这些数据库往往是多面手,各方面功能较为均衡;而分布式数据库则不然,其往往有明确的适用场景范围。而作为企业用户,是需要对自己场景有个清晰的认识,然后按图索骥找到适合自己的产品。厂商绑定风险高选择某厂商产品,也就意味着选择某一技术路线,如果深度依赖厂商产品的特有能力,无疑存在绑定风险问题。这点对于分布式数据库来说,表现尤甚。各厂商产品实现差异很大,没有通用的使用标准。如何规避这一风险,带来最大的自由度选择?后文会展开说明。2. 分布式数据库技术发展趋势1) 数据库技术发展整体趋势数据库技术 ,最早源自上世纪70年代,从IBM著名的论文开始,后面诞生了Oracle、DB2为代表的优秀商业产品以及PostgreSQL、MySQL为代表的开源产品。这些产品很好的满足了对数据存储和计算的需求。随着21世纪初期,互联网浪潮的来临,数据规模呈爆炸式增长,单机数据库越来越难以满足用户需求。这也催生了分布式数据库的到来。到了2006年之后,出现以HBase/Cassadra/MongoDB为代表的NoSQL类产品。这些产品实现了分布式架构,可以实现容量的水平扩展,但也牺牲了诸如事务、SQL访问接口等能力。存储模型的简化为存储系统的开发带来了便利,但是降低了对业务的支撑。在这一阶段,很多企业为了解决大规模数据存储与访问的问题,也研发了很多中间件产品。其原理是通过将数据分片存储到单机库,上层对SQL解析实现对语句的路由。这种方式有一定的难点,例如对分布式事务的处理及规模扩大下的管理问题。到了2012年,Google的论文为关系模型的分布式架构,提供了新型分布式数据库理论基础。在此之后,诞生了一系列新型分布式数据库产品。其原理是通过分布式一致性算法协议完成底层数据多副本存储,上层则实现了标准SQL支持能力。数据库架构演进,从整体来看,走过了大致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单节点为主要特征,通过单机能力来承载数据计算和存储的能力。这一架构的优势在于架构简单、维护成本低,随着单机能力的提升可满足大部分业务场景需求。缺点是数据库节点(包括内置存储)容易出现单点故障,且计算和存储能力受限于硬件性能,无法扩展。第二阶段,是以共享存储为主要特征,通过多台主机来承载数据计算能力,数据存储则集中于集中式共享存储之中。这一架构的优势在于解决了前一阶段数据计算部分的单点故障,结构仍较简单,易于实现事务一致性等问题。缺点在于数据计算部分扩展能力有限,底层数据存储部分依赖于高端共享存储且扩展能力也有限。第三阶段,是以分布式为主要特征,通过多台主机来承担数据计算与存储能力。这一架构优点在于良好地水平扩展能力,数据多副本存储,无需依赖共享存储。缺点在于,计算与存储能力需同步扩展,灵活度稍差,此外存在分布式查询、分布式事务的处理开销问题。2) 主流的分布式数据库技术分布式中间件这种架构是从之前谈到的中间件路线演进而来 ,是一种典型的“ Share Nothing”架构。通过上层无状态的计算节点提供弹性可扩展的计算能力,下层通过增强单机数据库提供基础存储能力及本地算力。这一架构通过硬件堆叠,可近似线性地提供计算性能和存储容量,具有可支持超大规模集群的能力。这种架构在分布式事务、全局MVCC等方面,往往存在一定难点,各厂商也有各自解决之道。这一架构产品优势在于功能丰富、可按业务做定制;稳定性较高,基于成熟稳定的单机引擎。在面对超大规模数据存储,通过灵活的分片配置策略,支持高灵活度数据打散技术,并可贴近场景需求定制分片。相对不足在于全局事务能力、全局 MVCC、副本控制、高可用等方面存在先天短板,需要有针对性增强。例如引入全局事务管理器组件,突破单机限制,实现分布式事务的实时一致性及全局MVCC能力,对应用透明的分布式事务处理,应用无需改造。通过一阶段提交+自动补偿机制,提升分布式事务处理性能。针对数据强一致性的要求,在单机库同步技术基础上,通过内核级的增强优化实现更高级别的复制保证数据不丢失。此外,由于需维护多节点一致性而带来的在跨分片DDL、分片节点扩容、跨节点复杂查询、全局一致的备份恢复等方面问题值得关注。这种架构产品较为适用于数据规模巨大、对延迟要求很高的在线交易场景。在数据库设计时,需要特别注意分区键和分区策略的选择,合理布局数据,尽量避免跨节点的分布式事务处理,以提高数据库的效率。分布式事务这 种架构正是受到Google论文影响演进而来 ,采用“ Share Nothing”架构。其采用存储与计算分离架构,底层多采用自研或裸存储引擎,数据按规则打散并存储多个副本,通过paoxs/raft等分布式协议保证多个副本间数据一致。上层实现数据库基础的优化器、执行器等组件,对分布式事务、全局MVCC等支持更为彻底。此外,由于其底层的存储引擎不是依赖某一产品,可根据需要组织数据,因此在适配场景上 更有优势,例如在某些分析类场景可选择列存。原生分布式实现,工程上不依赖其他产品,可控程度更高。面对很多新的需求,可从底层加以实现支持,不受限于第三方。在副本控制、数据一致性、容灾、弹性能力等方面更具有优势。此外,场景方面有更为灵活的选择及未来可扩展的空间。 但这一方式在产品成熟度,仍需较长时间沉淀。特别是使用在核心业务场景,仍然需要较长时间的锤炼。此外,其内置的分片规则,对于某些需贴合业务的架构设计不太友好。对于高并发、低延迟的极端场景仍然有一定局限。分布式存储在某种程度上讲,云原生数据库也是一种分布式,但与前两者区别是非 Share Nothing架构,而是Share Everything模式。其底层是与分布式云存储,本质上来说仍然是一种集中式架构。上层的计算部分,是无状态的一组结点组成。针对这种架构不足展开说明,原因是这种方式是需要对底座有比较重的依赖,无法在金融行业相对要求独立环境中部署,除非整个底层都更换。因此,使用选择上存在一定困难。3. 分布式数据库金融业实践1) 金融业数据库选型难点金融业在分布式数据库选型存在若干难点:复杂业务逻辑问题,包括数据库技术基因匹配性(如:数据库本身锁机制、隔离级别问题),包括技术兼任性(如存储过程、视图兼容性);应用的适配度问题,银行应用大部分都是基于单机关系型数据库机制设计的,例如大部分场景都是串行机制,发挥不出来分布式数据库的强大并发处理技术,反而分布式数据库本身的二阶段提交机制,对简单事务的延时增加问题,造成串行事务执行性能低下;人员能力的匹配性,需要根据人员技术能力进行选型考虑,例如基于 Spanner体系,基于Aurora体系,基于国内互联网公司自研的产品等,要考虑现有人员对数据库技术的了解程度,更要关注数据库技术本身的开放度和社区热度,让人员可以很快的学习和提升数据库技术能力;数据库自身能力问题,包括在分布式事务、数据一致性、高可用容灾等,相较于传统集中式数据库还是存在一些不足;此外金融业在联机交易的低延迟要求、跑批类的高吞吐要求也对分布式数据库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数据库运营维护问题,包括是否具备足够能力维护分布式数据库?是否能够接受数据库转型期间的业务中断时间?是否具备迁移(甚至在线)迁移能力?是否具有应用级双发能力,规避可能出现的风险等。2) 金融业数据库选型策略通过数据库的技术标准化和轻量化工作,形成统一的数据库使用规范,解耦应用和底层数据库技术架构,在标准数据库协议及语义下,可以很轻松的更换数据库架构。通过构建异构间数据同步、流量接入控制(限流、灰度等)、全局数据服务(如事务、快照等),实现业务的无感切换和迁移回退,保证最大的灵活可控。针对上述诸多难点、痛点,作为金融行业如何选择分布式数据库呢?可遵从以下几个方面:尊重路线之争,无关技术领先如前面所述,分布式数据库的发展有着不同的技术路线。曾有种观点认为,“分布式数据库的发展方向代表着未来,分布式中间件方向没有前途”。针对这一问题,我的观点是采用不同技术路线的产品有自己的适用场景,与技术领先性无关。某种技术通过提出理论、工程化实现、产品能力输出,可解决某方面需求、甚至带来巨大产品能力的提升;但希望以此通过大一统的产品解决所有问题是不现实的,未来仍然是多种技术路线并存的情况。成熟度有待完善,但时不我待提前规划分布式数据库作为一种新兴技术产品,其成熟度尚需锤炼,但不能基于此就选择观望态度。产品成熟的提高,一方面来自厂商对产品的不断迭代优化;另一方面也来自使用者的不断打磨。企业内对数据库的落地使用,也需要较为长期的过程。此外,外部驱动也对这一选择起到加速推动作用。作为企业来讲,根据自身情况可以选择不同策略(引领、跟随);但无论那种都需要提前规划,有明确方向和实施路径。国产数据库百花齐放,机会无限近些年来,国产数据库发展迅猛,呈现百花齐放态势。针对这一现状,一方面要持续关注这些产品,给予这些产品充分施展机会;另一方面制定准入标准严格把关,让真正有实力的厂商能够进入,得到充分锻炼、打磨的机会。慎重技术选型,不迷信宣传技术选型是个很严谨的过程,需要慎重对待。有很多第三方的评测和厂商宣传结论,但这些只能做参考,决策层面的依据还是需依靠自己。一方面宣传内容一般都会所选择有利于自己,这会带来一定误导性;另一方面对同一概念的理解是有偏差的,很难仅仅通过一段文字描述就能完全说清楚。这些问题只有在真实环境,叠加上自身需求,测试出的结果才具说服力。结合场景需求,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合业务场景千差万别,其对数据库能力要求和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很难选择一款通用型产品满足全场景,那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做有针对性的选择。此外,不同产品各有强点和局限之处,选择最适合你的产品就好。例如上文谈到的分布式中间件产品,在超大规模、自定义分片、超高性能、业务控制等方面往往更有优势;而分布式数据库产品,则在分布式事务、数据强一致、混合负载等方面有所擅长。不选产品选兼容性,保持最大自由度当前分布式数据库,仍然处于快速发展期,很难确定未来的主流选择。为了规避路线选择、厂商绑定的风险,比较现实的方法是选择一款兼容通用性协议的产品,并且在使用中仅使用标准数据库的用法。举个例子,选择一款兼容 MySQL的产品并且安装标准MySQL的用法使用;当出现风险时完全可选择另外一款同样兼容MySQL的产品来替代。目前MySQL生态在国内最为成熟,很多厂商产品也选择了兼容它,因此选择兼容性产品在未来的自由度最大。保持技术敏感度,紧跟时代发展步伐面对技术发展多变、应用特点多变、外部需求紧迫的现状,时刻关注分布式数据库发展,保持足够的技术敏感度,紧跟技术发展趋势。采取架构前置、谨慎选型、局部试点、多线布局、掌握主动、自建增强等策略,保持主动。3) 金融业数据库场景梳理金融企业对数据库使用场景众多,而对应分布式数据库产品功能各异且特点鲜明。如何为不同场景选择最为适合的分布式数据库产品,成为分布式数据库落地前提。下表结合金融行业特点,抽象出若干数据应用场景,形成以事务类、分析类、混合类为代表的三大类五种典型场景。从适用场景、技术架构特征、关键指标、功能维度等多方面对场景进行梳理。一句话总结:“没有最好的产品,只有最合适的产品!”。4) 金融业分布式数据库选型技术要素技术为业务服务的,不能为了使用技术而使用,需要综合考虑成本和收益的平衡。分布式数据库使用场景,应当在数据大规模、高并发、高可用性等场景下有其特有优势。一般的业务场景如果能用单机数据库支撑的尽量用单机库。选择一款分布式数据库,会带来一系列的成本,如应用适配成本、运维成本、硬件成本,这方面后面会赘述。此外,在做上述判断时,还需考虑业务的发展,最好是能判断三年的数据量和交易量的增长变化。在进行分布式选型时,可重点考察下列几个方面:分布式事务分布式架构,自然会带来分布式事务的问题。由于需要跨节点的网络交互,因此较单机事务会有很多损耗。随之带来的是事务处理时间较长、事务期间的锁持有时间也会增加,数据库的并发性和扩展性也会很差。针对单笔事务来说,分布式事务执行效率是肯定会有降低的,分布式带来的更多是整体处理能力的提升。但在设计之初,就应尽量做到业务单元化,将事务控制为本地事务,这可大大提升执行效率。性能由于二阶段提交和各节点之间的网络交互会有性能影响,分布式数据库优势不是单个简单 SQL的性能,但是大数据量的SQL查询,每个节点会将过滤之后的数据集进行反馈,会提升性能,并且分布式数据库的优势是并发,大量的SQL并发也会比单机数据库强大,应用需要做分布式架构的适配,将串行执行机制尽量都改造成并发处理。对于含有需要节点间数据流动的SQL语句的事务,OLTP类的分布式数据库处理效率一般较差,事务处理时间会较长,事务期间的锁持有时间也会增加,数据库的并发性和扩展性也会很差。建议尽量改造存在跨节点数据流动的SQL语句 (主要是多表关联)的事务。 分布式数据库性能是软硬整体架构的保障,不仅在软件、S QL 语句方面做优化,硬件方面也需要重视,包括处理器、内存、网络、磁盘等等,尤其在支撑交易类业务系统时重视对基础设施选型和优化。数据备份分布式数据库一致性保证通过内部时钟机制,所有节点都会遵循一致的时钟,所以备份恢复的增量也是基于时钟,相当于单机数据,但是分布式数据库的备份解决方案最重要标志是否支持物理级的备份,物理级的备份会比逻辑的备份性能吞吐会大很多,还有就是是否支持一些分布式备份方案,比如 S3协议接口,是否支持压缩等功能。分布式数据库基本都具备备份和恢复方案,通常从备节点进行连续备份(全量+日志),恢复的时候制定节点进行恢复到指定时间点,整个过程可配置自动任务自动执行。高可用分布式数据库大多都是基于多数派协议,同城双中心不适合多数派的要求,同城数据级多活建议采用三中心部署,如果同城主备可以采用集群级的异步复制。异地建议采用集群级的 binlog异步复制。建议实例的主备节点设置在同城两个双活数据中心,仲裁节点三机房部署;异地灾备单独启实例与本地实例进行数据库间同步,也可以将本地备份文件T+1恢复到异地灾备。数据一致性NewSQL分布式数据库基本都是通过获取全局时钟时间戳,采用二阶段提交实现一致性,可以实现一致性的保证,分库分表架构对于事务的一致性,需要应用层考虑,比如通过合理的分区键设计来规避。分布式数据库对于跨节点事务目前还是实现的最终一致,对于全局一致性读,一般通过引入类似全局时间戳的组件统一管理全局事务,在数据库选型时可以重点关注厂商对这一块的实现。如果目前暂时无法提供全局一致性读的分布式数据库,对于要依赖分布式事务“中间状态”的业务,优先进行业务改造进行规避,其次通过合理的数据分片设计让其在单节点内完成。其他因素金融行业在数据库选型中,除了需要考虑上述外,还有其他一些因素的考虑。如原有系统的承载能力、是否必须进行选择等。5) 金融业分布式数据库选型非技术要素金融业分布式数据库选型,除了上述技术要素外,还包含如下非技术要素,主要是在成本投入方面:硬件成本一般采用 x86服务器,存储多为本地存储,推荐使用SSD甚至是NVMe SSD,网络一般 采用 万兆网络。在这部分主要成本是取决于集群规模、数据量及数据库自身架构。此外,如果涉及到灾备方案,还需要考虑灾备环境的硬件投入及主备间的专线费用。 此外,考虑很多金融单位现在机房建设空间和能耗有限,可采用配置较高的硬件设备,如基于英特尔 ®至强® 金牌处理器内核的x 86 物理机、配置 英特尔®傲腾™固态盘 等,减少服务器数量、降低耗电量。软件成本主要来自分布式数据库本身的软件采购成本,成本取决于各厂商的内部商业策略。但这部分总体来讲,是较传统数据库产品还是有优势的。此外,这部分还涉及到维保费用,针对分布式数据库来说,相对较新,企业自有能力尚不具备,还是建议购买原厂服务或其他三方公司的服务,降低风险。开发测试成本这部分是指针对数据库更换后,应用需要需要完成的必要的开发测试成本。这部分成本差异很大,跟原有系统实现有较大关系。如果原有系统重度依赖数据库(大量功能是基于数据库自身功能实现的),那么存在的改造量较大。新型分布式数据库的功能,不能与传统数据库做一一对应,很多能力是需要在应用层重构完成。针对这种情况,是建议应用开发遵循数据库标准方式进行(如采用 MySQL作为标准)开发,这样如有改型也很简单。此外,还有一类隐形成本包含在这部分,如果业务比较重要,是需要考虑双发支持或灰度迁移的方式,这会带来一部分工作量。总体来说, 这部分成本是比较高的,可能占整体成本的大部分。运营维护成本这部分成本,包括了为满足更换数据库所带来的数据迁移成本和上线后的日常维护成本。针对前者,可以在应用侧解决或者外采商业软件解决;后者更多是人员管理成本。针对这部分成本,是有个相对较长的投入,且整体成本不少。6) 金融业分布式数据库运维要点分布式数据库,作为较为新兴的基础架构产品,在运维层面有其独有特点。下面结合之前的实践,将运维要点整理如下:软件规划和部署方案分布式数据库组件众多,而且每个组件都有高可用备份,所以在有限数量的服务器下进行组件的分配要尽量考虑达到各个服务器负载的均衡, GTM作为分布式数据库的瓶颈尽量和他们组件分开部署。监控方案监控一般可以采用开源的 zabbix进行定制化开发,当然也可以基grafana+prometheus的方案做监控。但一般大中型金融企业都有一套自己的监控系统,这里需要有个对接适配的过程。此外,由于分布式的多组件特点,在监控指标数量及指标间关联上,与传统数据库差异巨大,是需要监控摸索过程。语句调优因为不同厂商研发的数据库 SQL优化器及执行计划都有所不同,所以要根据不同产品进行学习。天然由于分布式架构带来的复杂度,也会影响到语句的执行效率。比较常见的如数据库访问链路长所带来的的问题、数据分布不均带来的问题及分布式优化器的问题等。备份方案分布式数据库如何做到多节点全局一致性备份也是难点,要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基于时点恢复,就需要做到分布式环境下每个全局事务的可追溯操作。应急方案因为分布式数据库还处于发展阶段,还不成熟,技术比较复杂,所以生产环境下要制定详细的应急方案,让不了解分布式数据库的同事也能够在出现问题时按照手册操作。DDL变更在分布式架构下, DDL变更是个难点。如果做到全局一致,做到业务无感知,是核心点。不同厂商产品实现能力层次不齐,介于此安排在低峰期操作并做好必要的监控回退。水平扩容分布式架构下,都是支持水平扩容的。一般来说,非数据节点的扩容是相对容易的,对业务也是无感的,但涉及到数据节点的扩容,势必会遇到数据 reshard的问题。建议选择在低峰期,同时控制好扩容粒度。即便如此,仍然建议提前做好容量规划,避免扩容。跨片计算分布式架构下,数据是分布在多个节点中。如果数据计算是可以在本地计算完成,无疑是效率最高的,但完全避免跨片计算是不太现实的。如果发生跨片计算,则不可避免地对上层节点带来压力,要做好相应监控,并争取在根本上避免跨片类计算。5. 总结分布式数据库 ,作为 一种新型数据库 产品架构,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其 具备 的 数据分片管理、分布式事务、读写分离等关键分布式能力, 能够很好地满足企业在 高性能、大数据量 等多种 业务 场景 。近年来,各国产厂商都在积极推进分布式数据库产品的研发,技术已经逐步成熟 。金融行业,作为数字化转型的先导性行业,对数据基础设施有着更高的要求。分布式数据库的出现,恰好可以满足金融企业迫切需求。随着近些年来,分布式数据库的成熟,并在 金融行业已有成功案例投入生产系统使用。 相信,两者的结合,必定在未来能擦出更多火花,促进金融行业在新时代转型发展。文章来源:https://www.talkwithtrend.com/Article/259665    纯属学习、分享,如有涉及版权,请联系处理。
总条数:228 到第
上滑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