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问题求助] 有关于BearPi-Pico H3863
    纯新人,我想问一下BearPi-Pico H3863是否可以进行开源鸿蒙开发,如果可以是否有教程可以学习呢? 
  • [技术干货] RFID温度标签:电力行业的智能温度守护者
    一、应用背景       电力行业的高压开关柜、环网柜、电缆接头、变压器等关键设备在长期高负荷运行中,易因设备老化、接触不良或环境因素导致温度异常,可能引发熔断、燃烧甚至爆炸等事故。传统的人工巡检和有线传感器监测存在效率低、成本高、难以实时预警等问题。而无源RFID温度标签凭借其无电池设计、抗金属干扰、耐高温等特性,成为电力设备温度监测的理想解决方案。   二、技术原理与核心组件无源RFID温度标签无源无线设计:无需电池供电,通过RFID读写器发射的电磁波获取能量并回传温度数据,避免高压环境下的电气安全隐患。耐高温性能:采用陶瓷基材和抗金属天线设计,工作温度范围可达-40℃至+130℃,部分标签可耐受短时220℃高温(如高压触头场景)。高精度测温:温度传感精度±1%,分辨率0.1℃,支持实时数据采集。读写器与天线读写器采用超高频(UHF)频段(840-960MHz),支持多通道接入,读取距离可达4米以上,满足变电站、电缆隧道等复杂场景需求。高增益圆极化天线可减少金属环境下的信号干扰,确保数据稳定传输。中央管理系统集成数据存储、分析和预警功能,支持Modbus RTU协议与现有电力监控系统对接。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分析历史温度数据,识别异常模式并提前预警。   三、电力行业应用场景高压开关柜高压开关柜内触头、母线连接点易因电流热效应、接触电阻升温。安装RFID温度标签,实时采集数据传至监控系统,超阈值即报警。某变电站引入该系统后,成功避免多起触头过热故障。环网柜环网柜封闭且运行中无法打开,传统测温仪器难以测量电缆接头温度。两款无源无线测温标签,螺母传感器替换原有螺母,陶瓷传感器浇筑至堵头,配合读写器天线与二次室内读写器,实现环网柜三相温度监控。高压线缆接头高压线缆接头因连接工艺、运行环境易升温,引发绝缘老化等事故。用RFID温度标签监测,数据经无线传至采集终端,再到监控中心。变压器变压器运行温度影响性能与寿命,传统有线测温布线复杂、维护不便。RFID温度标签在干式和油浸式变压器关键部位安装,实现无线测温,提升可靠性与维护便捷性。   四、应用优势安全性:无源设计杜绝电池爆炸风险,耐高压绝缘材料保障设备安全运行。经济性:减少人工巡检频次,通过预防性维护降低故障修复成本,延长设备寿命。可扩展性:支持大规模部署,单读写器可覆盖多个标签,适用于电网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智能化:与大数据平台结合,实现温度趋势预测和智能告警,提升电网运维的数字化水平。五、结论       随着科技的持续进步,RFID 温度标签在电力行业的应用前景将愈发广阔。它不仅为电力设备的安全运行筑牢坚实防线,更为智能电网的建设注入全新活力。展望未来,相信 RFID 温度标签将不断迭代升级、创新发展,持续为电力行业的稳健前行保驾护航,让我们的用电生活更加安全、稳定、可靠。(图片来源于网络 侵删)
  • [技术干货] RFID测温技术:提升电缆安全监测的理想选择
    随着电力系统规模的扩大,电缆作为电能传输的核心载体,其运行状态直接影响供电安全。电缆过热是导致绝缘老化、短路甚至火灾的主要原因之一。传统测温手段(如红外测温、光纤测温)存在实时性差、成本高或部署复杂等问题。RFID(射频识别)测温技术凭借无线传输、无源传感、多点监测等优势,成为电缆温度监测的理想解决方案。  一、RFID测温技术原理RFID(射频识别技术)基于射频信号实现非接触式信息交互以达成识别。在电缆测温系统里,其主要由RFID读写器、测温标签及数据处理系统构成。读写器发射射频信号,测温标签进入其工作范围后,标签天线感应信号转化为电能,为内部电路供电。温度传感器实时感知温度,将数据转化为电信号,经编码调制后以射频信号回传。读写器接收信号后,解调、解码并把温度数据传输给数据处理系统。该系统对数据进行分析、存储与显示,温度超出阈值时立即报警。二、RFID测温技术优势无源无线特性:RFID测温标签无需外接电源,靠读写器射频信号取能,完成温度测量与数据传输。这种设计让标签安装便捷,免布线困扰,适合绝缘要求高、布线难的地下电缆、电缆隧道等场景。无源设计避免了电池电量耗尽导致的监测中断,提升了系统可靠性与稳定性。高精度测量:RFID测温技术精度可达±1℃,能敏锐捕捉电缆温度细微变化,精准判断运行状态,为提前预警故障提供可靠数据。强抗干扰性:电力环境电磁干扰复杂,RFID系统通过优化天线设计、选用合适频段、采用编码调制技术等手段,在强电磁噪声中稳定运行,保障温度数据准确可靠。实时数据传输:该系统可实时采集电缆温度并快速传输至处理系统。运维人员借助监控终端能实时查看温度变化,及时察觉异常并采取措施,有效预防事故。多目标识别:单个RFID读写器可同时识别多个测温标签,能同步监测同一电缆线路上的多个测温点,大幅提升监测效率、降低成本,适用于大规模电缆网络。环境适应性佳:RFID测温标签经特殊封装,可在高温、高压、潮湿、腐蚀等恶劣环境下稳定工作,无论是户外变电站还是地下电缆沟,都能确保温度监测的连续与准确。  三、RFID测温技术在电缆测温中的应用方案电缆关键部位监测1. 电缆接头:作为故障高发点,在导体连接部位、绝缘层表面和屏蔽层布置RFID测温标签,全方位监测温度。2. 电缆本体:根据电缆长度、负载及运行环境,长距离电缆每隔100-200米设测温点;负载大或环境恶劣段适当加密。3. 交叉互联箱:在箱内电缆连接部位、开关触头及箱体外壳布置测温标签,监测温度异常。系统架构搭建1. 感知层:采用卡扣式、绑扎式、镶嵌式等RFID测温标签,依安装位置和环境选择,采集温度数据。2. 传输层:由RFID读写器和通信网络组成。读写器读取数据,通过有线(光纤、以太网)或无线网络传输至数据处理系统,依场景选择通信方式。3. 数据处理层:数据处理系统分析、存储、处理温度数据,预测温度趋势;监控平台直观展示数据、状态和报警信息,支持多终端访问。系统功能实现1. 实时监测:实时采集温度,在监控平台以数字、图表呈现,展示整体温度分布。2. 报警功能:用户设报警阈值,超阈值时系统发出声光、短信报警,记录报警信息。3. 历史数据处理:自动存储不少于1年的历史数据,支持查询和分析,如绘制趋势曲线、统计异常次数。4. 故障诊断预测:利用算法结合运行参数和环境温度诊断故障,通过历史数据建模预测异常,提前预警。  四、总结与展望RFID测温技术是电缆测温的理想方案,在电缆关键部位部署测温标签,搭建系统架构,就能实时、精准监测电缆温度,有效预防过热事故,保障电力系统安全。伴随物联网等技术发展,RFID测温技术应用前景广阔。未来,其系统将更智能,可自动诊断故障、预测维护,进一步提升电力运维效率,为电力系统稳定运行保驾护航。(图片来源于网络 侵删)
  • [技术干货] 通过 ESP8266 连接 Wi-Fi 并发送数据到服务器
    以下是一个基于 STM32 和 ESP8266 Wi-Fi 模块的物联网应用示例。该示例实现了以下功能:STM32 通过串口与 ESP8266 通信。ESP8266 连接 Wi-Fi 网络。STM32 通过 ESP8266 发送 HTTP 请求,将数据上传到服务器。硬件准备STM32 开发板(如 STM32F103C8T6)。ESP8266 Wi-Fi 模块。USB 转 TTL 模块(用于调试)。杜邦线若干。软件准备开发环境:STM32CubeIDE 或 Keil MDK。串口调试工具:如 PuTTY 或串口助手。服务器:可以使用本地服务器(如 Flask)或公共 API(如 httpbin.org)。代码实现1. STM32 主程序c复制#include "stm32f1xx_hal.h"#include <string.h>#include <stdio.h>UART_HandleTypeDef huart1; // STM32 的串口1char buffer[512]; // 数据缓冲区// 初始化串口void UART_Init(void) { huart1.Instance = USART1; huart1.Init.BaudRate = 115200; huart1.Init.WordLength = UART_WORDLENGTH_8B; huart1.Init.StopBits = UART_STOPBITS_1; huart1.Init.Parity = UART_PARITY_NONE; huart1.Init.Mode = UART_MODE_TX_RX; huart1.Init.HwFlowCtl = UART_HWCONTROL_NONE; huart1.Init.OverSampling = UART_OVERSAMPLING_16; HAL_UART_Init(&huart1);}// 发送字符串到串口void UART_SendString(char *str) { HAL_UART_Transmit(&huart1, (uint8_t *)str, strlen(str), HAL_MAX_DELAY);}// 接收数据(非阻塞)void UART_Receive(void) { HAL_UART_Receive_IT(&huart1, (uint8_t *)buffer, sizeof(buffer));}// 主函数int main(void) { HAL_Init(); UART_Init(); // 配置 ESP8266 UART_SendString("AT\r\n"); // 测试 ESP8266 是否正常 HAL_Delay(1000); UART_SendString("AT+CWMODE=1\r\n"); // 设置 ESP8266 为 Station 模式 HAL_Delay(1000); UART_SendString("AT+CWJAP=\"你的Wi-Fi名称\",\"你的Wi-Fi密码\"\r\n"); // 连接 Wi-Fi HAL_Delay(5000); UART_SendString("AT+CIPSTART=\"TCP\",\"httpbin.org\",80\r\n"); // 连接服务器 HAL_Delay(2000); // 发送 HTTP 请求 char httpRequest[] = "POST /post HTTP/1.1\r\nHost: httpbin.org\r\nContent-Type: application/json\r\nContent-Length: 29\r\n\r\n{\"temperature\":25,\"humidity\":60}\r\n"; char sendCommand[64]; sprintf(sendCommand, "AT+CIPSEND=%d\r\n", strlen(httpRequest)); UART_SendString(sendCommand); HAL_Delay(1000); UART_SendString(httpRequest); HAL_Delay(1000); while (1) { // 主循环 }}// 串口接收中断回调函数void HAL_UART_RxCpltCallback(UART_HandleTypeDef *huart) { if (huart->Instance == USART1) { // 处理接收到的数据 printf("Received: %s\n", buffer); UART_Receive(); // 重新启用接收 }}2. ESP8266 AT 指令说明AT:测试 ESP8266 是否正常工作。AT+CWMODE=1:设置 ESP8266 为 Station 模式。AT+CWJAP="Wi-Fi名称","Wi-Fi密码":连接 Wi-Fi 网络。AT+CIPSTART="TCP","httpbin.org",80:与服务器建立 TCP 连接。AT+CIPSEND=<长度>:发送指定长度的数据。AT+CIPCLOSE:关闭 TCP 连接。3. 服务器端示例(Python Flask)如果你使用本地服务器,可以使用以下 Python Flask 代码接收数据:python复制from flask import Flask, requestapp = Flask(__name__)@app.route('/post', methods=['POST'])def post_data(): data = request.json print("Received data:", data) return "Data received!"if __name__ == '__main__': app.run(host='0.0.0.0', port=5000)4. 连接说明STM32 与 ESP8266 连接:STM32 的 TX 接 ESP8266 的 RX。STM32 的 RX 接 ESP8266 的 TX。共地连接(GND)。ESP8266 供电:ESP8266 需要 3.3V 电源,确保供电稳定。5. 运行流程将代码烧录到 STM32。启动服务器(如果是本地服务器)。STM32 通过 ESP8266 连接 Wi-Fi 并发送数据。服务器接收数据并打印。总结本示例展示了如何使用 STM32 和 ESP8266 实现一个简单的物联网应用。通过串口通信和 AT 指令,STM32 可以控制 ESP8266 连接 Wi-Fi 并发送数据到服务器。你可以根据实际需求扩展功能,例如添加传感器数据采集、MQTT 协议支持等。
  • [技术干货] RFID技术:冷链物流的品质与追溯革新者
    在如今快节奏的生活中,生鲜食品已经成为我们日常饮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新鲜的水果、蔬菜,还是肉类、海鲜,人们对于生鲜的品质和安全都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而冷链物流作为保障生鲜品质的关键环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今,一项先进的技术 ——RFID(无线射频识别),正悄然改变着冷链物流的格局,为生鲜品质提升与追溯效率带来了新的突破。   一、RFID技术:开启冷链物流智能新时代RFID技术,本质上是利用无线射频信号,实现对目标对象的自动识别和数据获取。打个比方,它就像是给每个物品都配备了一个独一无二的 “电子身份证”,无需人工近距离接触,只要在一定范围内,就能快速、精准地读取和写入信息。在对时效性和精准度要求极高的冷链物流行业,RFID 技术的应用,有效解决了传统物流长期面临的诸多难题,为行业发展注入了全新活力。二、RFID如何全方位提升生鲜品质1. 精准温控,为新鲜保驾护航:生鲜食品对温度极为敏感,稍有不慎就可能变质。RFID技术与温度传感器相结合,就像给冷链运输和储存环节安装了一个 24 小时的 “温度卫士”。在漫长的运输途中,一旦温度偏离预设的最佳范围,系统便会即刻发出警报,提醒工作人员迅速采取措施进行调整。2. 快速盘点与智能补货,降低损耗增效益:在传统的生鲜仓库和超市中,人工盘点货物不仅耗时费力,而且容易出现人为失误。而有了RFID技术的助力,工作人员只需手持便捷式读写器,在货架间轻松走过,就能快速完成所有商品的识别与数量统计。当库存水平降至预设阈值时,系统会自动发出补货提醒,确保商品供应的连续性,避免因缺货造成的销售损失。同时,也能有效减少因货物积压导致的过期损耗,大大提升了企业的运营效率和经济效益。    三、RFID让追溯变得高效便捷1. 全程追溯,信息一目了然:从农产品的种植采摘,到食品的加工包装,再到漫长的运输销售环节,RFID标签全程记录着每个环节的信息。消费者只需拿出手机,轻轻扫描商品上的RFID二维码,就能轻松获取包括产地、生产日期、采摘时间、检测报告等在内的详细信息。真正实现了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可视化追溯,让消费者吃得明白、吃得放心。2. 快速响应食品安全问题,筑牢安全防线:一旦发生食品安全问题,RFID技术强大的追溯功能就能迅速发挥作用。它能在短时间内精准定位问题源头,无论是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加工环节,还是运输途中的某个节点,都能一查到底。企业可以根据追溯信息,快速召回问题产品,将损失和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同时,监管部门也能借助这些详实的数据,迅速展开调查,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公众的食品安全。四、RFID在冷链物流各环节的深度应用1. 生产环节:精准管理,从源头把控品质:在原材料采购阶段,为每一批次的原材料贴上RFID标签,详细记录其来源、产地、批次号、检验结果等关键信息。这不仅有助于实现原材料的精准追溯,还能实时监控库存水平,确保生产的连续性。在生产加工过程中,通过RFID技术对产品进行全程跟踪,自动记录每一道工艺流程的参数和检测结果,一旦发现质量问题,能够迅速定位问题环节,及时采取纠正措施,从源头上保障产品质量。2. 存储环节:智能管控,提升仓储效率:在仓库管理方面,RFID技术让货物识别与追踪变得更加高效。通过在仓库内布置读写设备,能够实时定位货物的位置,实现精准的批次管理。同时,内置温度传感器的RFID标签能够实时监测货物存储环境的温度变化,一旦出现异常,立即发出警报,并自动记录温度历史数据。此外,借助RFID技术实现的自动盘点和库存预警功能,大大提高了仓储管理的智能化水平,降低了人工成本,提升了仓储效率。3. 运输环节:实时监控,确保运输安全:在冷链运输过程中,将RFID技术与卫星定位系统(GPS)相结合,实现了货物位置和运输轨迹的实时跟踪。无论是在高速公路上疾驰,还是在偏远山区穿梭,都能随时掌握货物的动态。同时,通过RFID温度传感器对运输车内的温度进行精准监测与控制,确保货物在整个运输过程中始终处于适宜的温度环境,有效避免了因温度波动导致的品质下降。  五、未来展望:无限可能,引领行业新变革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的深入,RFID技术在冷链物流中的前景一片光明。它将持续推动冷链物流向智能化、数字化方向深度转型,进一步提升整个行业的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同时,也将为消费者带来更加新鲜、安全、优质的生鲜食品。(图片来源于网络 侵删)
  • RFID无线测温技术助力环网柜智能运维升级
       一、行业痛点分析环网柜作为电力系统的核心配电设备,其内部电气连接点(如电缆头、母排、断路器触头等)在长期高负荷运行中易因氧化、松动或灰尘积累导致接触电阻增大,进而引发局部过热问题。其核心痛点包括:1. 温度监测盲区:传统接触式测温需人工巡检,存在监测盲区,尤其在封闭柜体或高压环境下难以实施,易漏检发热点。2. 环境适应性差:环网柜多部署于户外,面临高温、潮湿、粉尘等恶劣环境,传统传感器易腐蚀、失效,且布线复杂,维护成本高。3. 实时性与可靠性不足:人工巡检周期长,难以及时捕捉瞬态温升;有线传输易受电磁干扰,数据延迟或丢失可能引发连锁故障。4. 运维效率低下:依赖人工记录和分析,缺乏智能化预警系统,故障响应滞后,导致设备寿命缩短及安全隐患。   二、RFID无线测温解决方案的技术架构基于RFID(射频识别)技术的无线测温系统,通过集成温度传感器与无源电子标签,结合智能分析平台,实现环网柜温度的全天候、非接触式监测:1. 无源温度标签核心技术:在RFID芯片中集成超低功耗温度传感器,支持-40℃~150℃宽范围监测,常温误差≤±1℃,关键区间(如35℃~42℃)精度达±0.1℃。抗金属设计:采用抗金属标签,可直接固定于母排、触头等金属表面,避免信号屏蔽问题,耐受220℃高温环境。无源免维护:通过读写器发射的射频能量供电,无需电池,寿命长达10年以上,适应户外长期运行。2. 读写器与通信网络超高频读写模块:基于Impinj E710等高性能引擎,支持多标签并行读取(单次500~2000个标签),穿透柜体材料(如金属、绝缘层)实现稳定通信。灵活组网:通过RS485、Modbus或TCP/IP协议接入监控系统,支持本地显示与云端同步,适应不同规模配电室需求。3. 智能分析与预警系统温度-负荷关联模型:结合历史数据与机器学习算法,预测温度变化趋势,为负荷调度提供决策依据,避免超温风险。多级报警机制:支持声光报警、短信/微信推送、系统平台弹窗等多方式告警,并联动散热装置(如冷风机)自动启动降温。  三、解决方案的核心优势1. 非接触式监测:避免物理接触带来的设备干扰与安全风险,尤其适用于高压环境。2. 高环境适应性:无源标签耐高温、防潮、抗粉尘,适配户外及复杂工业场景。3. 全生命周期管理:通过唯一ID标识,实现设备温度历史追溯与状态评估,支持预防性维护。4. 经济效益显著:据案例统计,系统部署后环网柜故障率下降87%,运维成本减少70%,订单交付准确率提升至99.95%。四、典型应用场景与案例1. 城市配电网:某变电站部署后,成功预警多起触头氧化导致的温升异常,避免停电事故。2. 工业厂区:化工厂应用RFID系统,实时监控电缆接头温度,结合负荷预测模型优化用电调度。3. 煤矿变电站:在封闭高压柜中实现无人化测温,解决传统人工巡检的安全隐患。 结论        RFID无线测温技术通过无源化、高精度、强抗扰的特性,彻底解决了环网柜温度监测的行业难题。其智能化、低成本的运维模式,为电力系统安全与能效提升提供了可靠保障,成为智能电网建设的关键技术支撑。未来随着物联网与AI技术的深度融合,该方案将进一步推动电力设备管理向数字化、主动化转型。(图片来源于网络 侵删)
  • [技术干货] RFID测温技术:为生产安全与稳定保驾护航
           在科技浪潮汹涌澎湃的当下,工业生产对于安全性和稳定性的追求达到了全新高度。各类保障生产安全的技术百花齐放,而RFID测温技术凭借其独树一帜的特性,在其中崭露头角,如同一位坚毅可靠的守护者,全方位筑牢生产安全的坚固防线,让生产流程得以高效、稳定地运转。一、RFID测温技术的定义与原理        RFID测温技术,即射频识别无线测温技术,是一种基于射频信号传播的无线测温方法。它通过发射端发射无线信号,与接收端进行通讯,实现对温度的远程、非接触式测量。RFID测温技术的核心是RFID芯片,它将温度信息转换为电信号,并通过无线通信技术将温度数据发送给读写器,读写器再将数据传输给计算机进行处理和分析。这样,我们就可以在远离测量现场的位置实时了解环境温度的变化情况,实现温度测量的无线化、数字化和智能化。二、多领域深度应用,筑牢生产安全网(一)电力行业电力系统庞大繁杂,从变电站中体型巨大的变压器,到开关柜中起着关键连接作用的触头,再到输电线路里的电缆接头,这些设备长期在高负荷、高电压的严苛环境下运行。一旦温度失去控制,严重故障便会接连不断。比如,变压器温度过高会加速内部绝缘材料老化,极有可能引发短路;电缆接头过热则可能引发火灾,致使整个电力系统陷入瘫痪,给社会生产生活带来巨大影响。而RFID测温技术的出现,为电力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带来了曙光。通过在关键部位精准安装RFID测温标签,温度数据能够实时、不间断地无线传输至监控中心。一旦温度超出预先设定的安全范围,系统会即刻发出警报,运维人员收到警报后可迅速响应并及时处理,有效避免因温度异常引发的各类事故,全力保障电力的稳定供应,守护社会正常运转的能源动脉。   (二)煤矿领域煤矿环境恶劣,高温、高压、潮湿的环境以及狭窄逼仄的空间,给电气设备的稳定运行带来了极大挑战。传统的人工巡检方式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在危险重重的井下环境中,存在诸多难以预料的安全隐患。RFID无线测温技术的应用,为煤矿安全生产注入了新的活力。在煤矿电气设备上合理部署RFID读写器和电子标签,能够实时采集设备温度数据,并通过无线传输模块将数据快速传送至监控中心。该系统可广泛应用于高压柜、电机等关键设备,实时掌握设备温度变化,及时发现因过热或接触不良等问题产生的高温隐患,为井下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提供了坚实保障,极大地提升了煤矿生产的安全性与效率,让煤矿开采在安全的轨道上高效运行。  (三)水泥厂在水泥厂的生产流程中,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水泥厂的变电所、配电室等场所设备众多且分布广泛,一旦设备温度出现异常,不仅会严重影响生产效率,导致生产停滞,增加成本,还可能引发严重安全事故。RFID无线测温技术能够对电缆接头、高压开关柜触头、干式变压器等设备的表面温度进行实时监测,通过无线通信技术将监测数据高效传输至后台管理系统。当温度超过警戒值或出现异常波动时,系统迅速发出警报,有效避免因过热引发的火灾事故,最大限度降低重大经济损失的风险,让水泥厂的电力系统运行更加智能、安全,保障水泥厂生产的顺利进行。  三、突出优势显著,助力生产高效腾飞(一)非接触式测量,延长设备使用寿命RFID测温技术采用非接触式测量方式,传感器无需与被测物体直接接触。这一特性从根本上减少了因物理接触导致的设备磨损与损坏,大幅延长了设备的使用寿命,降低了企业的设备更换成本。同时,避免了因接触不良或测量位置不准确而产生的误差,显著提高了测量精度,为生产设备的稳定运行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持,保障生产过程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二)强大穿透能力,精准洞察潜在隐患其信号具有强大的穿透能力,能够轻松穿透绝缘材料、油漆层等非金属材料,从而实现对设备内部或难以触及区域的温度监测,及时发现潜在的温度异常。以变压器内部绕组温度监测为例,传统测温方式往往难以触及,而RFID测温系统却能精准获取其温度信息,为设备的安全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将安全隐患扼杀在萌芽状态。(三)安装简便,降低维护成本RFID测温传感器安装便捷,无需复杂的布线与连接,不仅大大缩短了安装时间,降低了人力成本,还减少了因布线错误引发的故障风险。此外,部分传感器采用低功耗甚至无源设计,无需外部电源,进一步降低了能源消耗与维护工作量,减轻企业运营负担。(四)实时数据传输,快速响应应急状况一旦出现温度异常,系统能够在第一时间迅速发出警报,帮助运维人员快速响应并采取有效措施。在实际应用中,该系统多次在设备温度异常升高的瞬间发出警报,运维人员及时处理,成功避免了可能发生的严重事故。这种实时高效的数据传输,为生产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了关键保障,让企业在面对突发状况时能够迅速应对,减少损失。         综上所述,RFID测温技术凭借其独特的工作原理、广泛的应用场景和显著的技术优势,已然成为保障生产安全与稳定的中流砥柱。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完善,相信RFID测温技术将在更多领域开疆拓土,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工业生产的安全、高效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与力量,助力各行业在科技的赋能下蓬勃发展。(图片来源于网络 侵删)
  • [问题求助] AR502H-CN 接线端口缺失
    AR502H-CN 接线端口缺失, 这个那里可以去找? 淘宝上可以找到吗?
  • [问题求助] sle串口透传测试
    产品名称:BearPi-Pico H3863在进行sle串口透传测试失败找不到原因,两块开发板没有配对,全部按照教程来的SLE串口透传测试 | BearPi-Pico H3863 | 小熊派BearPi
  • [技术干货] 2025年01月热门问答
     InnoDB的一次更新事务是怎么实现的?cid:link_2图像识别技术原理?cid:link_3MySQL的行级锁锁的到底是什么?https://bbs.huaweicloud.com/forum/thread-0233171697074647018-1-1.htmlHiLens支持从SD卡启动吗?cid:link_0数据库如果发生了死锁,该如何解决?cid:link_1为什么AI GALLERY里的模型不能直接用来部署呢cid:link_4mysql在InnoDB引擎下加索引,这个时候会锁表吗?cid:link_5图像识别技术原理cid:link_3
  • 应用服务器如何获取设备上报到物联网平台的数据?
    应用服务器如何获取设备上报到物联网平台的数据?
  • [问题求助] 设备管理服务和设备接入服务合一后的差异点是什么?
    设备管理服务和设备接入服务合一后的差异点是什么?
  • [技术干货] 基于IoT平台实现一个物联网解决方案
    开通设备接入服务后,使用设备接入服务的完整流程如下图所示,主要分为产品开发、应用侧开发、设备侧开发和日常管理。产品开发:开发者在进行设备接入前,基于控制台进行相应的开发工作,包括创建产品、创建设备、在线开发产品模型、在线开发插件和在线调试。应用侧开发:通过AP)的形式对外开放物联网平台丰富的设备管理能力,应用开发人员基于AP接口开发所需的行业应用,如智慧城市、智慧园区、智慧工业、车联网等行业应用,满足不同行业的需求·设备侧开发:设备侧可以通过集成SDK、模组或者原生协议接入物联网平台日常管理:真实设备接入后,基于控制台或者API接口,进行日常的设备管理
  • [技术干货] 物联网设备影子介绍
    设备影子介绍:设备影子是一个用于存储和检索设备当前状态信息的JSON文档。每个设备有且只有一个设备影子,由设备ID唯一标识设备影子用于存储设备上报的(状态)属性和应用程序期望的设备(状态)属性无论该设备是否在线,都可以通过该影子获取和设置设备的属性设备上线或者设备上报属性时,如果desired区和reported区存在差异,则将差异部分下发给设备,配置的预期属性需在产品模型中定义且method具有可写属性“W”才可下发
  • [技术干货] IoTDA平台快速入门的体验
    访问设备接入服务,cid:link_0 单击“控制台”进入设备接入控制台。在左侧导航栏,选择“IoTDA实例”,单击“开通免费单元”。按下图选择配置信息,均采用默认配置即可。单击“立即创建”,进入实例页面,刷新页面,等待实例状态变为“运行中”,即表示免费实例成功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