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问题求助] 23.200流程文件编译问题
    【问题简要】IVR流程文件反编译【问题类别】IVR(gsl / vxml1.0 / vxml2.0 / vxml2.1【IPCC解决方案版本】AICC23.200                                   ICDV300R008C25SPC019【期望解决时间】尽快【问题现象描述】客户现场原有版本为IPCC IPCC V200R001C80SPC700版本的平台,使用的流程通过该版本进行反编译后,再将编译后的文件导入到 ICDV300R008C25的开发工具进行生产GSL文件,将GSL文件上传导IVR服务器加载流程报错。如截图
  • 为数不多的豆子都过期了
    好久没兑换过东西了,今天会上什么商品
  • [行业资讯] 防疫数字哨兵猛如额温枪
    近期各地的疫情陆续缓解,但居民出行时还是会面临各种隐患,如出入学校、单位、大型商超、公交地铁站等人流密集的场所的感染风险、有人不配合防疫造成的出行风险……好在各地陆续布置部署了数字哨兵这一防疫利器,既对人群进行了精准排查,也能让我们出行更加安心。上海市大数据中心数据显示,截至 5 月初全市已累计布设数字哨兵6656台,北京、广州、东莞、珠海、厦门、昆明、宁波等地也已先后出台了部署数字哨兵的政策,由此可见,在防疫常态化的背景下,数字哨兵作为防疫基础设施,其应用将成为标配,东北证券预测,一旦数字哨兵开始全国推广,其市场价值空间将达到1200亿元。而体量如此之大的数字哨兵,自然离不开芯片,近期贸易商都说芯片现货市场行情不行,需求也越来越淡,随着数字哨兵的推广,其巨大的体量或将有望带来芯片需求的提升。阅读这篇文章你会了解:1. 1200亿元!数字哨兵未来可期2. 逐渐成熟的数字哨兵产业链3. 数字哨兵里的“芯”机会1200亿!数字哨兵未来可期“数字哨兵”是一种具有快速核验健康码、身份证、核酸检测信息等功能的硬件设备,又被称为“健康核验一体机”,只需几秒钟即可得到健康码、核酸检测结果、疫苗接种查询、近期行程记录、体温状态等信息,还可以通过扫身份证的方式进行核验,对于部分不会用智能手机但老年人来说相当“友好”。根据功能和形态的不同,数字哨兵可分为:台式数字哨兵、手持式数字哨兵、立式数字哨兵、闸机式数字哨兵、壁挂式数字哨兵。· 台式数字哨兵功能相对简单,具备可以采集和识别身份证等基础功能,价格也相对便宜;· 手持式数字哨兵则更加方便,主要用于交通道路、停车场等出入口,针对司机的健康码核验,但是需要人工成本;· 立柱式/闸机式/壁挂式数字哨兵相对高端,一般带有系统,但价格较昂贵。来源:捷易科技官网以某品牌的数字哨兵为例,根据网购平台价格显示,台式数字哨兵约为3000元,手持式数字哨兵为4000元-5000元,立式数字哨兵约为7000元-8000元,闸机式数字哨兵价格最贵,需要30000元以上。值得注意的是,这里面的费用一般只针对第一年,第二年可能还需要设备维保费、设备流量费、接入平台费等,根据笔者和厂商沟通了解,由于数字哨兵是针对疫情出现的产品,而明年的疫情具体状况还不得而知,因此有部分厂商并未完全制定好第二年的具体费用。“没准明年疫情都结束了,就用不着了。”今年3月上海疫情爆发,4月份上海市防控办发布了《关于在本市重点商业场所全面推广使用“场所码”和健康核验一体机》的通知,随着疫情缓解,数字哨兵的需求也在不断加大,5月23日,上海政府又要求公共场所和居民小区均应当部署场所码或数字哨兵。除上海外,北京、深圳、广州、东莞、珠海、厦门、昆明、宁波等地已先后出台关于数字哨兵的政策,以下为部分省市数字哨兵建设政策:据汇纳科技官网,数字哨兵主要覆盖25类场所,包括学校、居民小区、机关事业单位、政务服务中心、公共场馆、公园、建筑工地、医疗机构、商场超市、长途汽车站等等,以上海为例,数据显示截止 5 月 2 日,上海市累计 29.43 万家单位申请“场所码”46.67 万个,布设数字哨兵 6656 台,随着数字哨兵在各地的不断铺设,多家机构对数字哨兵的市场空间表示看好。安信证券预测,假设数字哨兵加权平均的销售价格为 5000 元/台左右。从数量来看,根据各政府网站统计,全国政务大厅数量 3058 个,便民服务中心数量 38513 个,城市公园数量 19823 个,工业园区数量 22000 多个,医疗机构数量 104.4 万个,各类学校数量 52.93 万所。假设每个场所平均配备4台数字哨兵,仅这些场所数字哨兵的规模就达到 331 亿元。东北证券则预测,假定人流量较大的公园、工业园区、写字楼、地铁汽车站使用单价在 5 万元左右的闸机式数字哨兵,学校、超市、医疗机构、小区和酒店等场所使用单价在 1 万元左右的立式数字哨兵,如超市便利店、咖啡厅以及 KTV 等娱乐场所可能会使用成本较小的手持式数字哨兵,那数字哨兵约有 1200 亿的市场空间。来源:东北证券可以看出各家机构的计算方式不同,得到的结果也不同,还有某证券公司保守估计全国范围内数字哨兵的市场规模约为 500 亿元。逐渐成熟的数字哨兵产业链“数字哨兵里面能用到不少芯片,或许可以带动市场需求。”据电子发烧友网报道,在《上海数字哨兵标准规格要求》中也有提到一些相关元器件,比如GPS芯片、eMMC嵌入式存储、DDR内存、主控芯片、ISP图像处理芯片、语音芯片、红外传感芯片、摄像头和网络传输模块等。数字哨兵涉及了人脸图像、温度、二维码等信息识别和处理,多数使用ARM、英特尔等国外厂商的芯片,在国内,如瑞芯微、海思半导体、晶晨半导体等也是数字哨兵的供应商,如:· 北京西莫罗推出的最新一代人脸识别产品 “数字哨兵”中,就采用了瑞芯微的RV1109芯片,该芯片是一款用于工控机或视觉应用的高性能机器视觉处理器SoC,基于双核ARM Cortex-A7和RISC-V MCU共同打造。· 捷易科技的GK728-CM数字哨兵则采用了海思半导体的Hi3516DV300芯片,该芯片是一款专用Smart HD IP摄像机SoC。· 希戈纳科技的SCAN840数字哨兵则采用了晶晨半导体的S905D3主芯片方案,该芯片是一颗专为人工智能和场景设计的通用型SoC。同时,由于部分数字哨兵产品涉及到了人们的大数据信息,为了防止信息泄露,部分数字哨兵还内置了安全芯片,用来保障内部存储的密钥和信息数据不会被非法读取与篡改,国内安全芯片领域重点企业包括宏思电子、紫光国微、华大电子等。市场空间巨大,各公司也在积极布局,数字哨兵的产业链包括上游的芯片、扫码模组、红外测温模组等供应商,中游包括设备厂商和平台服务厂商,下游主要是政企等客户。从产业链上游来看,芯片端有ARM、英特尔等国外厂商,还有瑞芯微、海思半导体、晶晨半导体等国内厂商。在红外测温方面,涉及的厂商有睿创微纳、大立科技等,机构预计,随着产业链逐渐完善,原本额温枪产业链里面的企业,如烨映、迈来芯、安费诺、TE、芯感智、高德红外等将迎来第二波机会。在扫码模块领域,部分产品使用国外厂商斑马、霍尼韦尔的模组,国内的供应商包括兴通物联、摩比信通等。产业链中游包括设备厂商和平台服务厂商:设备厂商方面,联通、移动、电信三大通讯运营商均已布局数字哨兵领域,东北证券显示,目前上海电信已有 3000 多台天翼数字哨兵在各区近 400家政府、企事业单位投入使用,上海移动则有超过 3300 台数字哨兵逐步逐批在全市各区各街镇投入使用,深圳联通为深圳高峰 102 线配备数字哨兵,实现车内智能化测温、健康码识别、核酸记录识别等功能。除三大运营商外,如、大华股份、商汤科技等人工智能企业均发布了自己公司研发的数字哨兵,还有客流分析龙头汇纳科技、停车解决方案提供商捷顺科技、大数据分析商美亚柏科、云服务商优刻得等也纷纷布局数字哨兵行业。此外,数字哨兵需要关联居民信息,因此必须对接国家和地方的疫苗接种信息库、核酸检测信息库等,建立起与前端设备相配合的后端服务平台,目前平台代表厂商如云赛智联、万达信息、商汤-W等。产业链下游主要有政企、小区、医院等客户。数字哨兵属于新兴的防疫产品,产业链目前尚未成熟,但随着各地政策的出台与厂商的深入布局,其业务潜力巨大,足以担得起“未来可期”。由于数字哨兵涉及的健康码数据和公民个人信息均为涉密数据,因此对于普通企业来说,进入数字哨兵终端市场具有一定门槛(见上图),但在上游芯片端,芯片厂商和芯片分销商依然有较大机会。能否拉动低迷的芯片市场需求?这个问题,或许我们可以类比一下疫情中爆火的红外测温仪。从大背景来看,红外测温仪和数字哨兵类似,都是疫情下的防控利器,在新冠病毒刚刚爆发时,测温成了一项防疫的重要手段,传统的额温枪需要人工一对一近距离检测,会增加防疫风险且测温精度不高,相比之下,红外测温仪不仅测温精度高,而且可以远距离测量体温数据,优势更加明显。从应用场景来看,红外测温仪主要应用在机场、火车站、医院、中大型企业、写字楼、商场、学校等人流密集的场景中,与数字哨兵的应用场景具备一定相似性。从需求来看,受疫情影响,红外测温产品需求激增,在疫情初期,东兴证券预计,总需求约为30万台-60万台之间,市场规模达百亿元。在巨大需求的带动下,红外测温仪厂商的利润也获得了较大增长,以高德红外为例,在疫情爆发后,2020年高德红外的财报中显示,仅1-9月,该公司营收达19.36亿元,同比增长83.07%,净利润7.96亿元,同比增长239.36%。从电子元器件来看,红外测温仪主要包括红外传感芯片、MCU、存储器、LDO器件(一种低压差线性稳压器)、电源管理保护器等电子元器件,随着需求的爆发,红外传感器芯片、MCU等芯片需求获得了极大的增长。再回归到今年的芯片市场,越来越多的贸易商表示近期市场需求不好,芯片越来越难卖,此次数字哨兵的爆火,若按照东北证券的预计的1200亿市场空间,是否有望复刻当年的红外测温仪,带动其内部的GPS芯片、eMMC嵌入式存储、DDR内存、主控芯片、ISP图像处理芯片、语音芯片、红外传感芯片、网络芯片等芯片得到需求上的增长,利好数字哨兵上游的芯片厂商和芯片现货市场中的分销商呢?原文标题 : 防疫数字哨兵猛如额温枪
  • [行业资讯] 近200家物联网企业有望申报北交所,IoT发展态势与公司实力超全解析
    北交所的设立是中国资本市场正在发生的又一次结构性大变革,这一次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直接相关。由于物联网企业多是中小创新型企业,所以可以说,北交所的设立对物联网企业而言是明确的利好,尤其是为中小型物联网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空间和机遇,成为其借势向上的绝佳契机。 全文字数:4500字,写作用时:330分钟,阅读时间:15分钟 物女皇:错位发展,各显神通 这是我在【物女心经】专栏写的第234篇文章。 这两周,北交所的设立毫无意外的引爆了创投板块。始终走在创新前沿的物联网企业当然不会错过“北交所”的动向。不少朋友告诉我,他们正在研究北交所的政策与要求,甚至开始积极考虑将自己的企业挂牌到新三板,以便通过北交所IPO上市融资。 总书记在9月2日宣布成立北京证券交易所(北交所),让中国资本市场为之一振。中国证监会负责人强调,深化新三板改革,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是资本市场更好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的内在需要。此举意味着继沪深交易所之后,第三个全国性证券交易所即将成立。自此,中国的三大经济区域(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都将拥有自己的交易所。 北交所的设立是中国资本市场正在发生的又一次结构性大变革,这一次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直接相关。由于物联网企业多是中小创新型企业,所以可以说,北交所的设立对物联网企业而言是明确的利好,尤其是为中小型物联网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空间和机遇,成为其借势向上的绝佳契机。 随后的各项进程体现了北交所速度。9月3日,北交所正式完成工商注册;9月3日,证监会就北京证券交易所有关基础制度安排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9月5日,北交所正式发布上市、交易、会员管理相关的三大业务规则;9月17日,北交所发布《北京证券交易所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 业界预期,北交所的正式运营或在明年年中或下半年。北交所的成立,不仅能补上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短板,更将多方面推动中国资本市场改革的深化。 由于关于北交所的信息繁杂且凌乱,难免令人应接不暇,因此这篇文章我们来共同梳理北交所的内容要点。本文将分为三个部分: 1.北交所有哪些最值得物联网企业关注的要点? 2. 有实力申请到北交所上市的物联网企业有哪些? 3.已上市的物联网企业呈现怎样的发展态势? 我的同事黄云皓、张鹏、王苏静,以及国信证券的、陈彤、付晓钦,对本文亦有贡献。 北交所的7大要点提炼 要点1:上市“门槛”沿用精选层的4套指标 标准一侧重财务指标,市值起辅助作用;标准二侧重关注市值标准,适应盈利模式清晰、业务快速发展的企业;标准三针对具有一定研发能力且研发成果已初步实现业务收入的企业;标准四主要面向市场高度认可、研发创新能力强的创新型未盈利企业。 要点2:北交所与与沪深交易所形成错位发展与互联互通 北交所定位的“专精特新”企业,可以理解为是“更早、更小、更新”的中小企业。由小到大,“专精特新”与沪深交易所的上市公司一道,构成了中国资本市场的重要环节。 要点3:北交所IPO四个阶段:前期整改准备+申报材料准备+在会审核+发行上市 北交所IPO上市,其过程跟A股的IPO完全一样,规范的要求也完全相同,需要经过四个过程: 第一阶段:财务顾问阶段,中介机构会按照IPO的要求,对企业进行各种财务和法律规范。 实践中,IPO整改阶段大概率会碰到的主要问题包括:收入确认不准确;进销存账实不符;料工费分摊不准确;工程行业成本计量不准确;坏账计提不充分;资金占用;资产未入账;银行卡流水异常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及早整改解决。 第二阶段:辅导阶段,企业需要在中介机构的帮助下,在当地证监局辅导备案,辅导时间在3-6个月之间。 第三阶段:保荐阶段,中介机构走访、制作底稿、准备申报材料、内核、申报反馈。 第四阶段:承销阶段并上市。 要点4:北交所采用更市场化、更灵活的定价机制 要点5:实施30%涨跌幅限制,投资者交易申报100股起、以1股为单位递增 北交所实行30%的价格涨跌幅限制,给予市场充分的价格博弈空间,保障价格发现效率。 上市首日不设涨跌幅限制,实施临时停牌机制,即当盘中成交价格较开盘价首次上涨或下跌达到或超过30%、60%时,盘中临时停牌10分钟,复牌时进行集合竞价。 连续竞价期间,对限价申报设置基准价格±5%的申报有效价格范围,对市价申报采取限价保护措施。 买卖申报的最低数量为100股,每笔申报可以1股为单位递增。单笔申报数量不低于10万股或成交金额不低于100万元的,可以进行大宗交易。 要点6:北交所准入门槛 = 20个交易日+50万元+两年 根据《北京证券交易所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北交所开市后,个人投资者准入门槛为,开通交易权限前20个交易日证券账户和资金账户内的资产日均不低于人民币50万元,同时具备2年以上证券投资经验;机构投资者准入不设置资金门槛。自规则发布之日起,投资者即可预约开通北交所交易权限。 同时,全国股转公司修改了《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将创新层投资者准入资金门槛由150万元调整为100万元,于2021年9月17日发布实施。 要点7:北交所的设立或让资本市场迎来30年新格局 能看到多久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因此最后这个要点,我们来回看北交所的过去,并展望她的未来。 新三板最早发源于北京中关村,而之所以叫“新”三板,是因为还存在一个老三板,当时主要是承载原STAQ、NET系统挂牌公司和退市企业的公司股权转让。这段历史可以追溯到30年前,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说起… 北交所以新三板挂牌公司为基础,变相激活了新三板市场。总书记为北交所设定的愿景是:深化新三板改革,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 关键词是“中小企业”和“新三板”。中国有4000多万家中小企业,其中绝大多数为民营企业。虽然他们贡献了全国半数以上的税收、GDP和就业,但融资难的问题始终没有解决。“新三板”是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的俗称,由于种种原因,新三板交投清淡,企业基本丧失了融资功能。 新成立的北交所,被寄望成为中国的NASDAQ纳斯达克,肩负着“中小企业”和“新三板”的发展。 任何一个市场都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制度环境下的发展路径,虽然不能简单用纳斯达克与北交所类比,但依然可以借鉴其发展经验,判断北交所的定位、特征和作用。 上图是由中金公司研究部绘制的北交所及新三板与纳斯达克发展历史对比,可以看出两者的相似性。 纳斯达克对美国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起到了重要作用,而北交所与纳斯达克有着相似的定位和特征。如今纳斯达克已经超越了交易所业务,成长为多元化的金融科技企业。纳斯达克的经验与成绩,为同样以公司制模式起步的北交所,平添了无穷的想象空间。 北交所的备选物联网企业 根据统计数据,截至2021年9月4日,已有66家挂牌公司完成在精选层发行,1250家在创新层,5983家在基础层。 大家纷纷摩拳擦掌,为在北交所上市做好准备。截至2021年9月13日,精选层申报企业数量共有166家。其中,处于受理阶段的有4家,问询阶段的有21家,通过1家,证监会受理1家,中止40家,终止33家,已核准66家。拟申报企业,目前数量为197家。 根据物联网智库与挚物AIoT产业研究院的研究员们筛选,符合北交所上市条件的新三板物联网企业共有191家,其中精选层34家,创新层157家。所有企业的名录均附于文末。 此处有必要做个说明,筛选依据是根据北交所的上市标准,从全国股转系统的精选层挂牌公司,以及连续挂牌满12个月的创新层挂牌公司中选出,但需要注意的是,此方法可能存在遗漏。如果你发现有符合要求的物联网企业未被列入,请及时在文末留言。 依照《上市规则》,可以申请到北交所上市的新三板物联网企业,目前总市值为1341亿元,这些公司登陆北交所后,有望在两年内达到5千亿市值。 根据统计,大部分符合上市条件的物联网企业市值,位于2亿元到4亿元之间,共有72家。位于4亿元到8亿元区间的有59家。市值超过100亿元的有两家。 从财务数据表现上看,超过半数(占比为56%)的物联网企业近两年营收在2亿到10亿元之间。而在盈利能力上,将近7成的物联网企业近两年净利润在3000万到1亿元之间。 78%的物联网企业近两年的研发投入低于5000万元。当然,在这些物联网公司中也不乏研发费用超过两亿元的企业。 物联网指数呈现IoT发展态势 作为新一代网络变革的方向,物联网产业已经跨越拐点,进入快速发展期,北交所又为物联网领域带来了新的增长机遇。那么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态势如何定量评估呢? 因此,我们携手国信证券的国信通信团队,根据一、二级市场数据、网络搜索指数等多项指标,编制了物联网指数。该指数已于9月14日正式推出,在此对编制方法及过程进行解析。 基于物联网产业链,我们以2021年1月为基期,后续按月更新和发布。指数构建的步骤分为三步:首先,我们分别构建了一级市场指数和二级市场指数;其次,以物联网相关关键词的百度搜索指数为依据,建立网络搜索指数;最后,我们赋予一级市场指数30%权重、二级市场指数60%权重、网络搜索指数10%权重,进行加权计算后得出物联网指数。 物联网指数 = 一级市场指数x权重 + 二级市场指数x权重 + 网络搜索指数x权重 2021年物联网一级市场投融资活跃。据我们统计,2021年1月至8月,物联网领域公司融资事件共304起。其中包括智能穿戴、智能家居、智能商业、智慧城市、车联网等应用领域融资事件共141起,占比接近50%,反映出当前物联网应用场景层出不穷,越来越多的场景逐渐迎来需求爆发。 按照月份来看,物联网一级市场投融资热度呈现上升态势:8月,物联网领域融资事件共77起,环比+126%,活跃投资机构数量共177家,环比+72%。 基于上述数据,2021年8月物联网一级市场指数为2378点,环比提升90%,较基点(2021年1月)上涨138%,物联网一级市场投融资热度持续高涨。 物联网二级市场指数以2021年1月4日为基日,1000为基点,由满足以下条件的沪深A股、港股以及美股中概股组成。 首先,根据物联网产业链各个层次的相关公司作为主体,选择二级市场上市公司样本空间,具体细分环节包括AIoT芯片、智能控制器、通信模组、物联网云平台、智慧城市、车联网、工业互联网等。 其次,计算入围样本空间股票最近6个月的日均成交额和日均总市值,其中港股、美股等日均成交额采用过去6个月平均汇率折算。对入围股票在最近6个月的日均成交额从高到低排序,剔除排名后10%的股票。 最后,对样本空间剩余股票按最近6个月日均总市值从高到低排序,选取前50名股票构成样本股,数量不足50只则按实际数量选入。 最后,我们将一级指数、二级指数、网络搜索指数结合,计算的结果如下图所示。在一、二级市场投融资活跃度上升的驱动下,截至2021年8月31日,指数点位达到1582点,较年初(基期)上升58%,处于稳步上升期。
  • [行业资讯] 近400家A股披露半年报 逾八成公司增长显经济活力
     2021年上半年,上市公司积极面对企业发展的各种不利因素,勇于创新产品、开拓市场,为中国经济增长持续注入活力。截至8月10日19时,A股已有近400家公司披露了2021年半年报,其中逾80%公司归母净利润实现同比增长,更有142家公司盈利实现同比翻倍的高增长。  从行业看,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等行业表现尤为强劲。考察其原因,除了大宗商品涨价景气周期因素外,新能源产业爆发式发展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公司盈利大增是重要亮点,从这些公司目前饱满的订单看,其高景气度至少还能持续到明年。  下游需求旺盛  化工行业气势如虹  从已披露的半年报来看,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是表现最好的行业之一。记者梳理发现,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超过100%的企业中,有20家来自化学原料和化学品制造业。和邦生物、远兴能源和鲁西化工等公司的归母净利润增幅超过1000%。  多家公司的半年报显示,下游需求旺盛,带动企业主赛道增长形势向好。聚氨酯被称为“第五大塑料”,主要用于轻工、化工、电子、纺织、医疗以及航天航空等产业,冷链等业务也在增加聚氨酯的需求。作为万华化学的三大主营业务之一,今年上半年,公司聚氨酯系列实现营收284.19亿元,同比增长111.78%。  MDI是生产聚氨酯的重要原料,目前全球MDI产能接近1000万吨,万华化学的MDI产能达260万吨,是全球最大的MDI生产商。2021年上半年,万华化学完成了烟台MDI装置由60万吨/年至110万吨/年的技改扩能,进一步扩大全球市占率。  销量和价格的叠加,提升了万华化学的盈利能力。民生证券介绍,2月初全球MDI供给紧张,公司纯MDI均价2.48万元/吨,同比上涨了42%;聚合MDI均价2.27万元/吨,同比上涨64%。公司表示,MDI等产品技术实现优化升级,反应效率大幅提升、单位产品能耗下降,未来竞争优势有望扩大。  新产品线的拓展,为企业产销齐增带来可能。今年5月,卫星石化连云港基地年产135万吨PE、219万吨EOE、26万吨ACN联合生产装置项目一阶段一次性开车成功。公司表示,目前项目二阶段已进入安装阶段,力争2022年中期建成。  卫星石化的C2产业链将填补国内缺口。兴业证券认为,卫星石化产业链一体化程度较高,是国内丙烯酸及酯行业的领先企业,在C3产业链上游PDH以及下游丙烯酸、丙烯酸酯、双氧水等产品均有布局,连云港石化烯烃综合利用项目标志其产品正式拓展至C2产业链。  卫星石化上半年的高速增长得益于C3和C2产品的双线发展。今年上半年,卫星石化营业收入达到107.70亿元,接近2020全年的规模,其中C2大宗化学品贡献了14%。按照5月份正式投产来计算,C2大宗化学品将大幅增加下半年的营收贡献。  一些新材料的应用,也拓宽了行业的发展空间。以尼龙6为例,作为一种高端化纤,因其柔软、质轻、耐磨、回弹性好等突出特点,在纺织品和服装市场领域的需求不断增长。有券商研报认为,预计尼龙6未来需求增速维持在5%至10%,当前国内市场的需求量高于产量。  鲁西化工在新材料化工方面广泛布局,并将其作为主攻方向。除尼龙6外,公司还生产聚碳酸酯、己内酰胺、正丁醇和辛醇。从公司近5年的经营情况来看,化肥的营业收入占比正在逐渐下降,取而代之的是新材料化工和基础化工产品。今年上半年,公司新材料收入占到总收入的68.42%。  东吴证券认为,鲁西化工多个在建项目显示其成长性。此前,公司公告拟投资建设60万吨/年己内酰胺·尼龙6项目、120万吨/年双酚A项目和24万吨/年乙烯下游一体化项目等。  强化产品布局  芯片行业增势强劲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目前已有29家公司披露半年报,其中21家盈利,8家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超100%。从已披露的情况来看,总市值百亿元以上的公司净利润增长主要集中在20%至55%区间。也有部分公司极其突出,如富满电子,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1190.55%。  记者梳理发现,业绩大增的芯片企业多注重产业链的布局,帮助公司在“缺芯”的大背景下取得较好成长。富满电子半年报介绍,产品迭代推动公司进入发展快车道。LED显示驱动芯片方面,富满电子已经在小间距LED和mini LED直显领域开拓出性能行业领先的FM6与TC7系列芯片。  工业电子、消费电子、新能源汽车电子等下游应用升级正助推集成电路行业快速发展。过去一段时间,富满电子高端LED显示产品开始向三线、四线、五线城市下沉,带来庞大增量市场;海外市场需求也在恢复。上半年,公司LED灯、LED控制及驱动类芯片营业收入增长344%,远高于其他主营产品。  东吴证券认为,富满电子小间距LED和mini LED显示驱动芯片凭借先发和性价比优势迅速占领市场,并且公司LED驱动芯片已完成8英寸升级12英寸制造,提升产量的同时降低生产成本。预计公司2022年整体产能实现翻倍,充足的产能强化其优势供应地位。  技术上的优势凸显芯片企业的竞争力。作为我国专业晶圆代工企业的龙头,中芯国际提供0.35微米至14纳米多种技术节点、不同工艺平台的集成电路晶圆代工及配套服务。二季度公司8英寸晶圆厂扩产,旺盛的需求使其持续扩大行业优势,月产能和产能利用率均创下历史新高。  鉴于二季度的良好表现,中芯国际提高了其全年的业绩目标。“三季度销售收入预期环比增长2%至4%,毛利率预期在32%至34%之间。基于上半年的业绩和下半年的展望,在外部环境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公司全年销售收入成长目标和毛利率目标上调到30%左右。”中芯国际首席财务官高永岗表示。  上游稳定的供货,保障企业在下游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一段时间以来,我国集成电路产业链布局逐步完善、上下游协同发展,有助于行业整体向先进技术、高端集成电路产品突破,促进本土企业加快技术创新步伐,为国内集成电路行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切入点。  作为国内较早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明微电子与华润上华、中芯国际、上海先进、TowerJazz等头部晶圆制造厂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保障了产能供给和市场竞争力。上半年,公司采取与上游合作伙伴加强协作,共同应对供货能力不足带来的挑战。  2021年上半年,明微电子MiniLED驱动芯片实现量产,电流精度可达±1.5%;公司实现产品销售数量较上年同期增加11.41亿颗,同比增长107.39%;产品销售收入较上年同期增加4.31亿元,增幅达237.30%。西南证券认为,明微电子上游晶圆产能供给充足,产品结构优化进而提升盈利质量。  在应用端,软硬件的同步开发帮助企业提高产品的竞争力。乐鑫科技主要从事物联网通信芯片及其模组的研发、设计及销售,此外还从事一系列软硬件结合的技术开发。从过去的营收情况来看,公司的芯片和模组产品目前并驾齐驱,模组产品的占比正在不断提高。  乐鑫科技在物联网Wi-Fi MCU通信芯片领域具有领先的市场地位,为其发展带来广阔空间。2017年度至2020年度公司产品销量市场份额连续4年全球排名第一。民生证券认为,这一比例在2020年为35%,受智能家居市场高景气度的影响,预计2021年会更好。  乐鑫科技在场景应用方面推陈出新,带动公司利润增长。公司推出的ESP32-C3芯片在上半年实现了量产出货,C6芯片则处于内部测试和软件开发阶段;而适用于物联网的语音识别、人脸检测等场景的ESP32-S3芯片,预计2021年下半年公开销售。  迎接低碳时代  电子设备蓬勃发展  随着“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在上半年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从已披露半年报的公司来看,从事电子制造、高低压设备、电源设备、白色家电各领域的企业均保持较好增长势头。  “双碳”目标下,前瞻布局企业持续受益。如欣旺达,上半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了10391%。作为国内第一批从事锂离子电池模组生产的企业,欣旺达逐渐成长为国内锂能源领域设计研发能力最强、配套能力最完善、产品系列最多的锂离子电池模组制造商之一,产品涵盖锂离子电池、锂离子电芯、电源管理系统、精密结构件等。  近期,欣旺达子公司欣旺达汽车电池将与南昌经开委合资成立子公司扩充动力电芯产能,加码在动力电池领域的投资。  新能源产品的快速迭代为公司发展带来新突破。长期耕耘半导体光伏产业的中环股份,围绕G12晶体、晶片、电池、组件在制备工艺、专用设备、产品特性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技术积累和专利布局。截至上半年末,公司累计申请G12相关专利400余件,已授权近300件。  得益于G12晶体和晶片项目,中环股份上半年在光伏行业度电成本降低和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得到行业客户普遍认可。截至6月底,公司G12硅片的市场渗透率由年初的6%提升至15%,市场占有率更是超90%。  PVInfoLink最新数据显示,公司210尺寸的组件产品市场占有率已达19%,且处于稳定增长态势。中环股份是最早布局210大尺寸硅片进行量产的企业之一。西部证券预计,2021年中环股份大尺寸硅片出货占比将超过60%,大尺寸硅片出货占比不断提升助其盈利能力不断增强。  受益于下游新能源汽车、小动力市场的快速发展,锂电材料相关企业迎来高速增长期。杉杉股份半年报显示,上半年负极材料销量4.15万吨,负极材料产品主要应用于目前热门的高能量密度和高功率密度的3C数码、电动汽车用动力电池和储能领域。  杉杉股份实力不容小觑。杉杉负极公司是国内较早从事锂离子电池人造石墨负极材料研发、生产的企业,拥有包括材料造粒、表面改性、球化、热处理等自主核心知识产权。前瞻研究院数据显示,杉杉股份2020年锂电池负极材料行业市场份额全球第三。  信达证券认为,随着杉杉股份包头一体化二期项目、乌兰察布项目年底逐步投产,以及远期四川眉山20万吨一体化项目投产,公司石墨化自供比例快速提升,成本有望持续下降。硅基负极在已批量应用于3C基础上,2021年下半年有望对全球知名电动工具企业实现批量供货。
  • [行业资讯] "去金融化"三年:互联网平台"科技硬核"增色几何
      从2018年开始,在金融强监管下,互联网企业掀起了“去金融化”的浪潮,并向科技公司转型。  京东金融、度小满、小米支付、蚂蚁金服等知名互联网金融平台,开始了去“金融”转型“科技”的行动。实际上不仅是互联网金融平台,网易、滴滴、美团等新兴的中国互联网巨头,弱金融、强技术趋势也越发明显。  “金融和科技是一体两面,应该看到的是,金融和科技双向融合正在形成世界性潮流。”中央财经大学金融法研究所所长黄震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不管是否拥有牌照,互联网企业都不会放弃金融业务,而是会进行业务整合,寻找合适的发展方向切入金融领域。  “去金融化”的被动与主动  互联网企业做金融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各类网贷平台的出现,但P2P业务管理混乱的平台陆续倒闭,跑路的消息陆续发生,互联网金融行业强监管政策随即出台,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新方向也被提上台前,此后普惠金融、金融科技、共享金融、数字金融等金融新概念出现。  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刘大成告诉《证券日报》记者,现在互联网金融和P2P已经被严格区分,从政策上限制加杠杆的行为,使P2P平台失去了生存的土壤。“由于互联网企业在做金融的过程中存在加杠杆和数据安全问题,使得这类企业在监管趋严下不得不转型” 。  如京东金融宣布向数字科技战略转型,不再持有金融产品,将其转给专业的金融机构去做,自己则提供科技方面的输出,在数据和技术上加大投入;百度金融进行了分拆,不再注重控股权与金融牌照,转向金融科技;蚂蚁金服则更名为蚂蚁科技集团(下称蚂蚁集团);网易理财下线了所有产品;滴滴金融昙花一现……  华为云MVP马超对《证券日报》表示:“互联网和金融本身是‘好搭档’,但近年来出现了互联网金融资本化以及无序扩张的现象。由于资本的天生逐利性与短视性,往往急功近利,并将不合规的做法美其名曰为不断试错。重拳制止、大幅提升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违规成本在一定程度上会遏制资本无序扩张的脚步。”  “去金融化”的影响一直在持续推进中。黄震表示,互联网平台不会完全放弃金融业务,而是在运作上提升精细化服务水平,以科技赋能金融。刘大成也表示,随着数字化业务在金融领域展开,拥有更强数据分析能力的互联网企业,可以在供应链金融、消费金融等领域,提供给金融机构更加有价值的数据分析和运营管理策略。  物联网、区块链、5G等新技术与金融产品不断碰撞,金融领域的科技应用产品陆续涌现,使“金融+科技”作用于更多企业,互联网企业也开始纷纷从“去金融化”向强综合化、科技化转型。  在互联网金融大规模兴起和发展之时,除了原有传统、专业的互联网金融企业,众多互联网巨头也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张到金融板块,小米、美团、京东等虽然构建了自己的金融版图和生态,但在去金融化过程中,也抽离得最为迅速、转型更为彻底。  中国本土企业软权力研究中心研究员周锡冰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互联网巨头的‘去金融化’,已经成其业务转型的重点战略,甚至到今天,很多板块的转型还在持续中。原本企业将这些板块分拆单独上市的目标,需要在更为严格的市场环境中,以更多元的业务进行支撑。”  从互抢生意到合作共赢  “加强科技元素是金融行业大势所趋,也是世界性潮流,而凸显科技才是互联网企业的生存之道。”黄震表示,金融监管部门已经明确提出,所有的金融业务都要纳入监管,所有的金融机构都要实施牌照管理,互联网企业为了达到合规要求,一方面努力获得金融牌照;另一方面以科技创新金融服务。  传统金融机构虽然也在积极进行科技创新,但总体效果要落后于互联网企业,不仅是因为两者的用户群基础不同,更源于在科技的运用上,双方存在理念与技术沉淀差异。长江商学院会计与金融学教授、副院长刘劲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正是这样的差异化,使互联网企业有了与传统金融机构合作的可能。  刘劲说:“去金融化要求互联网平台自己不要碰钱,因为其一旦发生系统性风险,将会给整个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带来巨大冲击。互联网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用户需求与消费习惯,为金融机构提供数据服务和策略,赚取技术服务费和产品中介费,虽然比亲自做金融产品收入低,但更能体现其价值与意义,也更符合互联网平台的科技定位。”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进一步对记者表示,互联网企业逐渐理解政策的边界,因此尽可能减少进入银行、保险等传统金融行业领域,特别是提供集资信贷服务,这些都可能踩红线,容易陷入非法集资、高利贷等活动中。因此互联网平台去金融化呈现出去中介化、专业化和场景化的特点,进而向金融数据公司靠拢。  深链财经CEO王鹏表示:“要想更好地让数字科技赋能金融,提升金融服务的能力,除了金融机构积极拥抱数字化之外,还需要将互联网、云计算等数字化平台与金融机构进行有机的结合,形成业态互补的局面。”  不舍金融利益的隐忧  蚂蚁集团上市的消息一度不绝于耳,却被紧急叫停;去年递交科创板IPO招股书冲刺上市的京东数科也面临相同的命运。现如今,美团金融逐渐收缩,滴滴金融也陷入困局。知名互联网企业旗下的金融板块,大多走入了“雷声大、雨点小”的怪圈。  刘劲表示,互联网企业的金融业务从风生水起到日渐沉寂,说明很多互联网企业本身缺乏将金融与科技融合的实力,尤其是缺乏科技加持,一旦金融监管收紧,他们失去了套利的空间后,自身便陷入了转型的困局。  千门资产投研总监宣继游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众多互联网企业做支付、贷款、理财、保险等产品代理业务,需要牌照并且受相关监管部门管辖,存在很大的不稳定性。  从以往互联网企业的金融业务运营模式看,对金融平台盈利依赖程度高、技术创新实力一般的公司是去金融化过程中受到影响最大的。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华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即便互联网平台与金融机构合作确实从风控、获客、服务效率上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但同时也带来了诸如金融产品不规范、消费者保护不到位、部分中小银行过度依赖互联网存款、存在流动性风险等问题,因此互联网企业的金融科技之路依然艰难。  科技公司或会获得高估值  从资本视角来看,金融行业自身负债表比别的行业更能反映经营情况,所以市场对金融企业的估值,普遍采用以净资产作为出发基准的市净率估值法,其估值普遍较低,而科技企业的估值要高很多,因此互联网企业彰显“科技”属性也会获得高估值。  黄震分析指出,估值高低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十分重要,会影响其融资和发展,如果作为金融企业估值就会偏低,如果是科技企业估值就会高很多。因此即便没有政策的“去金融化”,互联网企业面向资本市场,也会选择估值高的科技属性。  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钟伟向《证券日报》记者介绍,美国也有较为发达的互联网金融产业,但美国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很少会直接涉及金融业务,因为美国资本认为科技和金融之间科技的价值更高,如果科技企业去做金融业务则被视为跨界,所以这类企业即便有能力,也不愿意深度涉足金融业务。  “中国的互联网金融在过去和传统的金融机构之间存在着监管的落差,才导致很多互联网企业热衷拓展金融业务。”钟伟表示,随着金融强监管使套利空间消失,一些互联网平台缺乏技术含量的问题也就显露出来,接下来他们的转型只有两个路径,一个是持牌经营,成为真正的金融机构;另一个是重塑新技术,创新服务和提升服务效率。  互联网企业寻求上市过程中,自身定位是金融还是科技企业,最为关键的问题就是“数据资产”监管要求问题。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宏观研究部主任刘玉书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金融数据涉及国家核心利益,如果是寻求海外上市,要面临诸多风险评估,如果是国内上市,定位金融公司和科技公司其数据资产的估值也有较大差异,其中定位为科技公司会更有灵活性,企业的自主性会更强。”(责任编辑:孙丹)
  • [问题求助] 有证券/保险行业的业内朋友吗?业务上云成本如何?
    想问下证券/保险行业现在业务上云的进展如何,全部的业务都上云了还是重点的业务上云了?这些业务上云后的总体成本,相比之前在企业数据中心有哪些变化?
  • [行业资讯] 华为云会议智能会议室助力财通证券加速数字化
    金融行业注重风险控制,对市场有敏锐的洞察。2020年疫情虽然突如其来,但有家金融企业却早已未雨绸缪,公司通过视频会议开展远程商务、工作部署、业务协同等,不仅保障了业务的顺利开展,也加速了企业数字化改革,结合券商成熟的线上交易系统,在最小化办公的情况下,确保了A股在2020年2月份顺利开市,这家金融企业就是财通证券。财通证券是一家经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设立的综合性证券公司,公司下属6家子公司,140多家证券分支机构,近4千多名员工。为何财通证券能躲过疫情的影响?这得益于在疫情之前,财通证券就已经部署了华为云会议系统,以软硬终端结合的方式覆盖总部及所有分支机构,这使得财通在面对2020年的新冠疫情时,有了强有力的应对手段,2021年将持续升级。SmartRooms智能会议室,全场景智能协作根据实际需要和成本投入的整体考虑,财通证券针对大中小型会议室不同层次需求,基于华为云会议,结合全系列高清智能协作终端,构建了全场景云端协同的智能会议室升级方案。通过专业的音视频会议、智能白板协作、多屏互动信息无缝流转、无处不在的AI,满足财通证券多终端内容共享、跨地域视频会议和数据共享、跨企业沟通协作、会议室和移动会议融合互通、企业信息发布等全场景沟通协作需求。华为云会议SmartRooms智能会议室解决方案,全系列专业视频会议终端,从一体化的智能协同大屏,集视频会议、白板和投屏于一身,只需一根电源线,即可开启Box/Bar+普通电视大屏,打造大中型高清智能会议室,满足企业大中小型各类会议室场景。同时打破传统会议室多套系统数据割裂、会议室间无法联通的壁垒,让信息沟通畅快无阻。来源:飞象网
  • [行业资讯] 华为云会议智能会议室助力财通证券加速数字化
    金融行业注重风险控制,对市场有敏锐的洞察。2020年疫情虽然突如其来,但有家金融企业却早已未雨绸缪,公司通过视频会议开展远程商务、工作部署、业务协同等,不仅保障了业务的顺利开展,也加速了企业数字化改革,结合券商成熟的线上交易系统,在最小化办公的情况下,确保了A股在2020年2月份顺利开市,这家金融企业就是财通证券。财通证券是一家经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设立的综合性证券公司,公司下属6家子公司,140多家证券分支机构,近4千多名员工。为何财通证券能躲过疫情的影响?这得益于在疫情之前,财通证券就已经部署了华为云会议系统,以软硬终端结合的方式覆盖总部及所有分支机构,这使得财通在面对2020年的新冠疫情时,有了强有力的应对手段,2021年将持续升级。SmartRooms智能会议室,全场景智能协作根据实际需要和成本投入的整体考虑,财通证券针对大中小型会议室不同层次需求,基于华为云会议,结合全系列高清智能协作终端,构建了全场景云端协同的智能会议室升级方案。通过专业的音视频会议、智能白板协作、多屏互动信息无缝流转、无处不在的AI,满足财通证券多终端内容共享、跨地域视频会议和数据共享、跨企业沟通协作、会议室和移动会议融合互通、企业信息发布等全场景沟通协作需求。华为云会议SmartRooms智能会议室解决方案,全系列专业视频会议终端,从一体化的智能协同大屏,集视频会议、白板和投屏于一身,只需一根电源线,即可开启Box/Bar+普通电视大屏,打造大中型高清智能会议室,满足企业大中小型各类会议室场景。同时打破传统会议室多套系统数据割裂、会议室间无法联通的壁垒,让信息沟通畅快无阻。多端灵活连接,随时随地沟通协作据统计,财通证券集团范围的部门例会、跨地区业务讨论等各类会议每年近万次。云会议已经成为财通证券员工日常沟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华为云会议提供的端云协同方案,让线下会议室和线上云会议完美融合,无论是通过华为IdeaHub、视讯终端或电脑、手机等移动终端都可以便捷入会,使公司内部管理、沟通协作体验上都变得更加流畅和易用。业务交流和培训,从线下转到线上,简单高效。在跨企业沟通场景中,既能免去线下组织会议的繁琐,又能保证跨企业沟通的灵活和安全。发起会议时,可以通过短信、邮件等方式通知与会者,与会人员在会议通知中点击链接即可一键入会;非本企业员工无需账号也可入会交流;会议可设置密码,可锁定会议,保障会议的安全沟通。高清视频会议,大型会议极致体验财通证券每年要组织二十多场大型公司全员会议,对视频会议的清晰度和流畅性要求较高。华为云会议具备1080P高清视频会议,AI背景降噪和环境噪音消除,智能抗啸叫和回声消除等功能,让用户享受更优质的音视频体验;智能导播摄像头和AutoFraming智能取景,让发言人持续C位;智能音幕,屏蔽外围噪声,让用户拥有极致的会议体验。一键投屏,多屏互动使用华为云会议的超清数据共享功能,面向客户和投资者在线展示季报、年报,推送高清数据图表、走势K线等场景;通过华为云会议面向公司员工进行业务培训和交流,让新业务内容快速传递到各网点,会中实时超清共享文档,清晰讲解,会议主持灵活,轻松互动答疑解惑。手机、电脑一键无线投屏,投屏后可以直接在大屏上批注和反向控制电脑,如PPT翻页等,投屏内容可截取到白板上进行标注,展示互动更灵活。实时字幕、自动翻译、自动会议纪要等AI技术加持,让开会更智能。全方位隐私保护,会议更安全金融行业对于安全性的要求非常高,华为云会议从云端防护、管道传输安全、端侧接入等保护隐私,构筑了全方位的安全可靠能力,支持共享水印让截屏可追溯;会议锁定有效防止外人接入;防截屏功能还可以有效防止通过常规手段恶意截屏。针对重要在线会议活动,华为公司能够提供专业的会议保障服务,包括会前网络诊断评估、调试和演练、会中全程监测以及应急处理、会后总结等,让每次的全员大会组织更有保障。如今,智能会议室已作为企业数字化转型重要基础,进入千行百业,华为云会议基于华为30多年的音视频技术积累和华为云原生架构,打造更专业的云会议服务,期待未来华为云会议助力更多企业提高沟通协作效能,实现数字化转型。来源:极客网
  • [技术干货] RPA之家证券行业解决方案
    RPA之家证券行业解决方案分享给大家,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 [行业资讯] 长城证券:美格智能(002881.SZ)物联网黑马Q1业绩高增,给予“买入”评级
    长城证券发布研究报告称,鉴于美格智能(002881.SZ)所处赛道前景广阔、研发持续加码、并不断拓展海外市场,预计公司2020-2022年实现营收分别为11.21/ 15.37/ 20.49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预计分别为:0.29/ 1.07/ 1.54亿元,对应现价PE分别为:123X/33X/23X20w,给予“买入”评级。长城证券指出,2021Q1业绩高增主要系公司精密组件业务完全剥离后,无线通信模组及解决方案业务订单充足,其中应用于智能网联车、FWA领域及5G产品出货量大幅上升,整体营业收入较同期大幅增长。长城证券主要观点如下:事件:公司于4月9日发布2020年度业绩快报和2021年一季度业绩预告,2020年全年公司预计实现营收11.21亿元,同增20.15%,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0.29亿元,同增17.43%;2021年一季度公司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1500万元-1700万元,同增255.02%-302.36%。1.2020年业绩符合预期,2021Q1业绩翻倍增长。2020年年度,公司预计实现营收11.21亿元,同增20.15%,主要系公司坚持聚焦无线通信模组及解决方案业务,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无线通信模组客户群体及产品出货量持续扩大,FWA终端产品在海外市场不断突破,2020年度整体经营成果较为稳健。其中无线通信模组及解决方案业务实现营收10.52亿元,同增32.18%,占比超93%,精密组件业务实现营收119.04万元,占比为0.11%;公司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0.29亿元,同增17.43%,公司净利润增速低于营收增速主要系公司加大对5G智能模组、5**A解决方案、车规级通信模组等领域的研发投入,研发费用同增65.58%,另外报告期内公司拟计提信用减值损失和资产减值损失0.37亿元和2020年度股权激励股份支付费用960.07万元。2021Q1,公司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1500万元-1700万元,同增255.02%-302.36%,主要系公司精密组件业务完全剥离后,无线通信模组及解决方案业务订单充足,其中应用于智能网联车、FWA领域及5G产品出货量大幅上升,整体营业收入较同期大幅增长。2.FWA市场前景广阔,公司FWA海外市场进一步开拓。公司积极把握物联网发展契机,聚焦无线通信模组、解决方案及技术开发业务,其中公司重点发力的FWA市场前景广阔。截至2019年底,全球已有120多个国家在超过230张网络上部署了FWA方案,通过FWA连接网络的用户数已经超过1亿,据华为预测,到2025年全球FWA用户数将超过5亿,CAGR超过30%,市场快速增长。同时公司加大海外市场开拓力度,重视北美、欧洲和日本等地区的业务发展,2020年公司向美国等运营商客户提供的FWA已经实现大批量出货,境外市场的销售占比持续提升,截至2020Q2境外市场占比为31.55%,同比变动14.95pct,公司将持续拓展FWA终端的增量市场。3.研发持续加码,巩固先发优势。2020年公司坚持聚焦无限通信模组及解决方案业务,持续加大对5G智能模组、5**A解决方案、车规级通信模组等领域的研发投入。2020年公司研发费用为1.41亿元,同比增加65.58%,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12.58%。截至2019年12月31日,公司共拥有各类专利150个。公司具有领先行业的物联网模组研发体系,与华为海思、紫光展锐等国产芯片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在5GCPE领域走在行业前端。公司加快新品开发,大力购买5G芯片特许使用权,为长远发展布局,未来有望受益于5G商业化和物联网赛道高速增长,市占率进一步提升。4.公司宣布股份回购,员工股权激励在即。公司发布回购公司股份公告,以自有资金采取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回购公司股份,回购资金总额为4000万元~8000万元,回购股份的价格不超过26.00元/股。本次回购股份将用于后续股权激励或员工持股计划02,将建立长效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促进公司持续健康发展。
  • [行业资讯] 华金证券维持移远通信买入评级:物联网模组龙头,规模优势推动成长
    每经AI快讯,华金证券04月09日发布研报称,维持移远通信(603236.SH)买入-B评级。评级理由主要包括:1)十年奋起直追,出货量全球第一;2)万物互联通信模组先行,产业东移国内龙头受益;3)产品全面+全球布局,规模效应构筑护城河。风险提示:(一)宏观/行业层面:中美摩擦加剧,美国如果限制重要基带、射频芯片的出口,公司原材料供应受限;物联网垂直行业需求发展不及预期;PC笔电等销量下降、蜂窝模组渗透率增长不及预期风险;行业竞争加剧,价格下降超出预期风险。(二)公司层面:与上游供应商合作稳定性变差,导致新产品质量及可靠性出现问题;高速产品验证测试放量不及预期。
  • [行业资讯] 华金证券给予海尔生物买入评级,业绩持续高增长,物联网产品加速放量
    每经AI快讯,华金证券03月29日发布研报称,给予海尔生物(688139.SH)买入评级。评级理由主要包括:1)优势产品快速增长,四季度业绩增长提速;2)物联网产品加速放量,转型成果进一步凸显;3)海外市场保持高速增长,经销和项目双轮驱动海外市场发展;4)多因素提振净利率,有望保持较高水平;5)股权激励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风险提示:新产品销售不及预期;海外业务受疫情影响。
  • [行业资讯] 华为云会议助力证券实现高效协同
    财通证券是一家经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设立的综合性证券公司,公司下属6家子公司,140多家证券分支机构,近4300名员工。企业网点遍布全国各地,线上远程协同成了刚需。  2019年,财通证券部署了华为云会议系统,以软硬终端结合的方式覆盖总部及所有分支机构。这使得财通在面对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时,有了强有力的应对手段。结合券商成熟的线上交易系统,在最小化办公的情况下,确保了A股在今年2月份顺利开市。疫情期间,公司通过视频会议开展远程商务、工作部署、业务协同等,保障了业务的顺利开展,也为企业数字化改革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随着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金融行业对沟通的多元化和及时有效性的诉求越来越迫切。财通证券持续完善沟通协作平台建设,主要基于哪些因素的考量呢?  总部和多地分支机构如何远程沟通  对于财通证券来说,日常会议需求突出。每年要组织二十多场大型公司全员会议。此类会议要求高质量的音视频处理能力、高清的会场画面以及极高的稳定性。  财通证券结合实际需要和成本投入的整体考虑,针对大中小型会议室不同层次需求构建了基于华为云的整体解决方案。华为云会议提供的端云协同方案,让线下会议室和线上云会议完美融合,无论是通过智慧大屏、视讯终端或是移动终端都可以便捷入会,使公司内部管理、沟通协作体验上都变得更加流畅和易用。
  • [技术干货] 【大咖布道】证券行业规模化敏捷的核心能力演进案例
    供稿专家:孙健  华泰证券敏捷教练  赵红兵 华泰证券某产品开发负责人  马林胜、孙长虹、黄灵 Hi-Agile敏捷教练/咨询师说到规模化敏捷,大家通常马上会想到市场上的各种主流框架。诚然,现成的框架能与企业现状较好结合的时候,基于框架的实施是省时省力的。然而,实践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的情形是,企业的情况千变万化,往往跟框架的假定相去甚远,有时候应用现有框架代价巨大,甚至产生削足适履的效果。本文以证券行业的某头部企业的重点产品为例,探讨基于行业特征,同时脱离现成框架的规模化敏捷实施的实践总结。01我们眼中的规模化敏捷如何在产品研发中凝聚力量以快速捕捉市场机会、使之转化为业务收益,并持续地做到这一点,是很多大型组织需要解决的问题。具体而言,复杂产品开发中,-      如何让共同的目标凝聚多个敏捷团队?-      多个敏捷团队如何协作?-      如何快速地、持续不断地推出新的产品功能?-      如何控制协作的复杂度以降低管理成本,并减少系统瓶颈?-      如何保持透明性,使产品研发的过程可见,使风险和障碍容易显现,并被移除?-      如何不断演进自己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在我们看来,规模化敏捷的本质是应用精益、敏捷的思想和实践来寻求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02从五个核心能力看规模化敏捷实践规模化敏捷可能有无数的剖析视角。我们认为,从具体实践落地的角度,规模化敏捷最依赖于五种核心能力:目标对齐,节奏,同步,依赖解耦,持续改进我们可以基于这些核心能力衍生、演进实践,使组织能够勠力同心、快速应变。本节将以某重点产品为例,介绍基于这五种核心能力实践中如何帮助产品开发。图 1 规模化敏捷的五种核心能力下图展示了所述产品上下文。自外而内的两层椭圆中,外层表示产品所属投资组合,内层表示本文本产品范围。产品内部包含多个相对独立的应用,每个应用设有Scrum Master (SM)和Product Owner (PO),图中的两个应用作为示意。各应用均基于Scrum方式搭建团队,每个应用包括若干专职、固定的Scrum小组。值得注意的是:本产品内所包括的应用往往同时被投资组合中的其他产品所依赖,这形成了复杂的相互依赖关系,形成了产品开发活动的一个关键制约因素。注:下文所提到的“Scrum Master”(SM)、“Product Owner”(PO) 均为各应用级别角色,他们通常负责多个Scrum团队。图 2 产品范围及主要活动(产品协作会:各应用PO主导、协作定义优先级计划协作会:各应用SM主导、下一迭代排期,兼上一迭代回顾接口对齐点,在迭代开始之前确定相依赖产品之间的接口)2.1目标对齐你大概听过这个故事:工地上三个石匠在忙碌。路人问,你们在做什么?第一个石匠说,我在砌墙。第二个说,我在挣钱养家。第三个说,我在建一座大教堂。人们常常赞叹第三个石匠的格局,但第一个石匠可能过于被“顺便”轻视了。的确,我们心中应该有我们在修建的大教堂,那是使命所在。然而,眼前要砌的这堵墙是否该是当前关注的焦点?从目标对齐的角度而言,我们需要基于长期业务目标,但更要能够:-        将作为远景的大目标分解为短期的小目标,-        使相关人和团队的“小目标”指向一致,-        使相关团队在实现小目标的过程中步调一致。长期的大目标给我们方向,短期的小目标让我们聚焦。大、小目标的对齐让我们能够勠力协作,然后才能持续快速交付。产品的目标对齐由以下三个关键活动驱动。图 3  三个关键活动驱动产品目标对齐 产品协作会及其先导活动基于业务价值并考虑相互依赖关系,产品各PO共创进行需求拆分和优先级排序(必要时业务裁决)。产品协作会输出下一迭代所需排期的需求列表。产品协作会是一个线下与线上结合的活动,绝大部分实质性工作发生在会议之前。PO们在会议之前需要深入分析需求,并与相关方充分沟通;会议更多是一个查漏补缺的检查点。表1 产品协作会(注:每个迭代两周时间;W: 当前迭代第一周;W+1: 当前迭代第二周;W-1: 迭代开始前的一周…其他类推。) 计划协作会及其先导活动基于产品协作会产出,产品各应用的SM协作排期。(如前所述,“SM”是一个应用的Scrum Master,背后可能有多个Scrum小组。)协作排期本质上是从传统Scrum计划会议抽取出了产品级的计划工作(之后Scrum小组会在迭代计划会中各自进行详细计划)。与产品协作会类似,绝大部分实质性排期工作同样发生在会议之前的线下沟通中。表2 计划协作会 接口对齐点基于计划协作会产出,各产品架构定义相互依赖的接口;迭代开始之前(W-1周)确定相互依赖的各应用接口。这个活动是迭代计划会的一个跟进,也是迭代中联调工作的序章。 表3 接口对齐点可以看到,此产品的对齐机制结合了少量例行活动和大量线下沟通:产品协作会与计划协作会类似,会议作为对齐点,但实质性工作大部分都发生在线下;接口对齐点更是仅仅作为一个检查点存在。这与各通用的敏捷框架有明显区别,比如SAFe、LeSS都在不同程度上强调大规模集体计划活动。之所以有这样的不同,背后原因有二:第一,该产品所属投资组合是多个相关联产品的集群,多个价值流交错;产品所依赖的很多应用同时服务于投资组合内的其他产品,这与SAFe或LeSS典型场景中的唯一解决方案显著不同。第二,产品开发中广泛使用的合作方(外包)员工目前还不能深入参与到早期需求活动中。在这种复杂场景下,大规模集体计划很难保证效率。相形之下,本产品所采用的对齐方式以去中心化的、渐进式的计划方式为基础,以集中的检查点为制约,对类似情形有参考价值。2.2 节奏与同步如果你参加过拔河比赛,你可能知道,站在旁边喊号的人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比赛胜负。喊号实际上是对节奏的控制。在比赛中利用稳定节奏制造冲击波,是获胜的一个诀窍。规模化软件开发对节奏的依赖也如拔河。各相关产品基于固定的迭代节奏互相配合,重要活动可预期、可管理,才能在团队之间形成合力并免于混乱无序。同步发生在节奏之中,包括正式和非正式活动,基于信息共享促成合作,在目标对齐的前提下使人们有机会在整体上权衡取舍。本文所述产品所在投资组合范围内的应用共同使用两周为单位的同一个迭代节奏。对高度关联的产品而言,这样统一拉齐的节奏有利于目标对齐。截止我们写作本文时,迭代节奏以及其中的主要活动如下图所示。“跨产品优先级共创”比开发迭代提前2个周期。其主要活动是前文已述的“产品协作会”,作为研发的触发器。“需求梳理与跨迭代排期”为开发迭代提供直接输入,包括需求沟通活动、接口同步活动以及需求的分析与设计。这些活动比开发迭代提前1个周期。“开发迭代”是主要的价值产生阶段。开发迭代内部有联调控制点,表示跨系统联调的控制开始时间;还有提测控制点表示提交系统测试的控制开始时间,不同小组略有区别。图 4  迭代节奏与其中的同步活动同一节奏为多产品目标对齐和研发协作提供了可靠的心跳,是稳定交付的基础。受限于目前的人员状况,当前节奏设计仍然略偏复杂:该产品的相当部分开发及测试工作由合作方完成,合作方员工的高流动性导致难以形成积累,这导致更多管控需要和相应流程环节——这里有待继续探索简化机制。2.3 依赖解耦规模化场景中,各团队之间的依赖关系往往是效率杀手。“依赖解耦”就是应用各种方式减少、控制依赖,使团队的工作能够尽可能独立。有观点甚至认为规模化敏捷的本质是“去规模化”,也就是通过研发组织之间的解耦来降低组织协作的复杂性。完全的组织解耦未必可行也未必最优,解耦的最佳投入产出点需要通过探索来逐渐逼近。本产品采用的典型尝试包括长期的基础业务能力解耦和短期的旅客机制。 基础业务能力建设基础业务能力体现为多应用共享的公共服务。抽取基础业务能力是降低系统复杂度的一种尝试,这里的关键是尽量避免公共服务成为业务开发的依赖。IT部门的天职是迅速、高质量地响应业务需求。然而由于资源有限,短期和长期的响应能力是一对矛盾。着眼短期,我们需要以全部人力尽可能快地响应业务请求;而长远看来,我们需要为基础业务能力建设留出人力,因为成熟的基础业务能力支撑可使应用功能开发事半功倍。(注意:这个实践的尝试需要慎重,基础业务能力如果无法做到较高的独立性,很可能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我们在本产品开发中采用了一种渐进建设基础业务能力的思路。如下图:作为远景,期望中的基础业务能力与应用产品开发应该是解耦的,基础业务能力开发应具有适当的前瞻性和成熟度,聚焦公共服务,支撑应用开发。不过,当前基础业务能力范围还包括为“应用特定服务”部分,其内容与特定应用仍有紧密耦合。为保障业务响应速度,“应用特定服务”部分要紧跟应用开发的节奏;同时,相关开发人员需要与基础业务能力部分(尤其是架构师)保持紧密合作,并受业务能力的基础设施和规则制约,以备相关功能平台化。长期看来,随着基础业务能力的完善,“应用特定服务”部分的软件功能应向上下两个方向分化 – 部分沉淀为基础业务能力的通用服务,部分上升合入业务需求开发。图 5 应用功能与基础业务能力开发的平衡  旅客机制敏捷团队应该基于价值组织。而同时,敏捷团队也应该保持稳定。然而,这两个原则有时是冲突的。当有冲突的时候怎么办?这里我们借鉴了LeSS中的旅客概念(是借鉴而非借用 - LeSS中的旅客更倾向于目标团队赋能,而在我们这里旅客的首要目的是需求交付)。如果某个迭代,基础业务能力有较多的某特定应用开发工作,则基础业务能力团队研发工程师可作为“旅客”临时加入应用,按照应用优先级工作。这种做法的作用有:一,降低团队之间的耦合程度,从而降低协调复杂度(跨团队沟通转化为团队内沟通)。二,平衡基础业务能力开发与应用需求开发。在这二者之间,可上可下的旅客制提供了灵活性。三,促进基础业务能力与业务应用合作紧密度,使基础业务能力开发保持业务敏感。当然,旅客机制只是一种可能的尝试,远不是银弹。在这种多价值流交错的情况下,我们需要在“消除依赖”和“管理依赖”之间寻找一种平衡。2.4 持续改进工作方式演进基于对精益敏捷理念的把握和实践中得到的反馈,产品研发实践在一直不断地调整、适配。在不同范围内,持续改进机制的主要承载活动包括:-      Scrum小组的迭代回顾会这是源于经典Scrum框架的基本检视调整活动。-      应用内的SoS例会应用内的SoS例会有两个作用:一是日常工作的同步,二是对开发过程中问题的及时回顾和改进。这种及时回顾产生的改进事项会记录在Wiki中,并在下一次会议中检查结果。各个回顾活动强调自下而上的问题发现,领导层致力于帮助团队解决问题。-      产品范围的迭代协作会前文“目标对齐”部分已介绍此活动,这里不再赘述。 从规模化敏捷实践中获得的收益-      规模化场景中特别需要避免各团队各自为战。本产品的对齐机制设计基于多应用的优先级共创,各应用协作产生每个迭代所需完成的功能列表、所需支撑的业务目标,使得各个应用有同认可的目标,这成为应用间协作的坚实基础。-      多应用统一的节奏为产品开发中的各个事件提供了可靠的过程框架。同一节奏方便了去中心化的同步活动,并以例行的(中心化的)检查点及配套工具(Wiki,Jira)增强透明性,确保去中心化活动的质量。这在简化沟通、协作的同时,有效地暴露进而消除了迭代执行中的障碍。-      需求与实现的双重迭代周期(辅以清晰的流程、角色、职责)使需求的梳理活动严谨有序,产品规划与需求实现有规律地交叠推进。 03 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和仍在进行中的探索多价值流交错情形之下,规模化的演进方向前文已述,本产品所属投资组合面临的是多产品并存且相互依赖,多价值流交错的复杂场景。在此情形下,现成的规模化框架并不能提供系统的解决方案,必须探索自己的方式。我们正在进行的探索基于对如下几个关键点的考量:第一,多产品目标对齐。在投资组合范围内,把多个产品所形成的网络看做一个价值流网络整体,这个网络有共享的业务目标。我们正在努力的一个方向是:以多应用的优先级共创为基础,以路线图支持长期组织战略(长期目标对齐),以使多个应用能够集中力量,在同一发布中分兵协作,共同支持跨产品的业务需求(短期目标对齐)。第二,去中心化协作。价值流网络越庞大复杂,大型的集体活动和决策就越昂贵,我们就越需要依赖于去中心化的协作方式。这与员工赋能相辅相成,我们依赖于优秀的员工高度自主地、高质量地完成他们各自的产出,更依赖他们与合作伙伴的紧密协作、相互支持。第三,透明。去中心化的场景下,我们更需要有效的度量设计,形成过程和度量的整体视图,从而能够暴露需要关注的需求开发问题,以及系统性问题。这样,我们才有机会在去中心化的同时,为需求开发过程去除障碍,并避免混乱无序。“大需求”的支持:一个具体的挑战影响投资组合范围内多个产品的“大需求”尚未完全纳入对齐机制和迭代节奏:目前,大需求往往基于固定交付时间点独立排期、一次性验收,在迭代节奏之外运作。对此,我们正在试图将大需求按照“MVP+增量”的方式进行拆解,并基于此强化投资组合范围内的对齐机制,使大需求开发纳入同一迭代节奏,并相应地通过可视化看板提供整体视图。图 6 大需求的MVP拆分方式示意最后本案例规模化敏捷探索已经进入深水区。在致力于探索这些深层次问题的解决之道的同时,我们希望在本产品开发中所做的这些探索能够对你有参考价值,同时也欢迎跟我们一起探讨规模化敏捷开发的实践。
总条数:20 到第
上滑加载中